[直通地方兩會]每日看點(1月13日播出)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13日 22:33)
專題:直通地方兩會
CCTV.com消息(直通地方兩會):在今日的看點裏,我們的第一個關鍵詞是城市應急。在印度洋海嘯、開縣井噴、氯氣洩露等一系列遠近災難發生之後,今年重慶兩會期間。“城市安全”成為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
重慶提案:建設災難應急避難所提案
【記者現場】唐巍:這裡是位於重慶鬧市區的鵝嶺公園,像這樣一個公園還有其他的用途嗎?今年兩會期間,民盟重慶市委提出了一份關於建設重慶災難應急避難所的提案,那麼現在我們就請到了民盟重慶市委的組委,這份提案的撰稿人陳萬志教授,那麼請你談一談,這樣一個公園改成避難所該怎麼做?
【同期】重慶市政協委員 民盟重慶市委主委 陳萬志:首先,就是在門口要設置明顯的標識牌,讓市民知道,這是一個永久性的災難應急避難所,另外,進入這個公園以後,也要有一個道路標識,可以在地上用油漆畫出來,因為應急避難所他是分區的,讓居民能夠進入自己的分區。另外就是供水點可以建一些供水池,經常可以供換取水。像這片它是可以作為一個棚宿區,搭建臨時性的帳篷,這裡和上面面積都比較開闊。
提案中,陳萬志委員建議,將有一定規模的公園、綠地、體育場所等,同時賦予應急避難所的功能。平時發揮的是本身功能,在地震、火災等突發公共危機事件發生時,就啟用救災設備設施,臨時履行應急避難所功能。臨時應急避難所最好面積在1萬平方米以上,距離居住區最好步行5─10分鐘的距離,應具備應急供水設備、應急棚宿區、應急照明用電、應急廁所等基本功能。如果是永久性應急避難場所,還應該有應急物資供應處、通訊廣播、防疫站、發電設施、監控設施甚至應急停機坪等。他還建議組織設計“重慶市應急避險”標誌。同時,在應急避難所附近重要路口,均設置明顯標誌牌。
【同期】 重慶市政協委員 民盟重慶市委主委 陳萬志:從重慶來看,它是一個災害多發的地區,而且是一個山城,它的交通路網結構比較複雜,一旦發生災害,疏散避險就比較困難,這種城市在人口密集區,規劃建設一些應急避難所,給一旦災難發生以後市民一個避險空間,應該是一個十分必要而且十分緊迫的問題。像重慶天原化工廠氯氣洩露事件中間,短期內疏散了15萬居民,這些居民必須安置,不安置就可能增加傷亡,另外,有效安置對居民心理穩定也有非常好的作用。
【新聞背景】 在談到提案的初衷時,陳萬志委員告訴記者,建立重慶應急避難所的提案與重慶市政府委託做的一個研究課題有關。這個課題就是“建立健全重慶市應急管理體系,提高政府應對突發公共事件能力研究”。民盟重慶市委研究小組承擔了這個課題的研究任務,2004年10月,陳萬志委員撰寫完成這個有4萬字的研究報告。
重慶:災害應急機制的建設
與陳萬志委員想到一塊去了,重慶市政協城市環境委員會也完成了《城市安全防災體系及應急機制建設專題調研報告》。重慶市政協城環委副主任金起農認為最緊迫的是要先立法明確救災的責任和權利,並建立防災救災的統一指揮體系。
【同期】重慶市政協常委 重慶市政協城市環境委員會 副主任 金起農:説到底,發生災害或者搶救不及時,或者隱患沒有消除,都是因為操作人員不重視,不重視就是他的的責任不夠明確,有時候他們還互相推委,説這個不是我的責任,所以我覺得立法應該是要先行。
第二關鍵就是要建立統一的指揮,我們曾經發現幾個隊伍都來了,不知道幹什麼,我們事前預案做好以後,都可以大體上規範下來,使領導從容一點。
各地應急體系和應急的人性化 解決辦法
[背景資料]北京的三場雪與南京上海的暴雨 |
北京的三次降雪
2001年12月7日,北京降雪引起城市交通嚴重阻塞,10多萬人受影響。2001年那場雪,讓北京城很多下班的職工不得不在紛紛颺颺的雪花中,在光滑如鏡的道路上步行回家。路人有很多怨言──天氣預報為什麼沒説有降雪?交通警到哪去了?掃雪車到哪去了?據説,有很多人在晚上5點下班,第二天淩晨2、3點甚至5、6點鐘才艱難地回到家中。
2003年11月6日 北京首場大雪造成上千萬棵樹受傷,直接損失1.1億元。這個數字相當於每個北京人都擁有一棵傷樹。
2004年12月22日 北京安然度過這個冬天範圍最大、持續時間最長、強度最強的降雪。
背景:2001年底降雪有個背景,首先是氣象部門沒有能夠預報;其次其實僅僅1。8毫米的降雪量,並非災害天氣,卻可能引發災害。降雪發生在星期五下午,趕上下班人流高峰;降雪正好發生在初冬,下午地面溫度在零度附近,溫度大於冰點,降雪融化,到了晚上,溫度下降,融化的冰再次結冰,成為所謂的“地穿甲”,汽車容易打滑。
南京、上海暴雨
降雨、降雪這種本來不見得是災的事,往往在意想不到的時候,就要考驗一個城市的基礎設施和應急系統,在北方是下雪,在南方,帶來麻煩的往往就是暴雨。
|
|
|
2003年,在氣象部門發佈第一場雪將要來臨的消息後,北京市市政、交通等部門早早做好了各種預案,保證道路不積雪結冰,交通暢通。負責清掃任務的部門準備100多輛多功能掃雪車,並制定了3套應急預案。公路、公交系統也調動運力積極做好準備。
2004年國家氣象局發佈突發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大雪來臨前北京就發出橙色預警信號。氣象局還隨時通過電視、手機短信等方式向社會發佈預警信號,並提供防災辦法。交警上崗時間提前到淩晨3點,全市動員群眾近10萬人掃冰鏟雪,有關部門對林木也採取了重點的保護。
2004年底,多年罕見的大雪嚴寒襲擊上海,氣象部門連續3天發佈最高等級低溫預警警報。政府部門迅速出臺的一系列充滿人文關懷的舉措,有力抵消了嚴寒帶來的困難和不便。 12月30日晚,大雪初停,地面開始結冰。上海市緊急通知:對因受氣候影響、交通受阻未按時上班的職工,不作遲到處理。一位讀者投書報社,對政府這種做法撰文感懷:“多少年後,上海市民會記得2004歲末的這場大雪,也會記得在這個風雪之夜有過這麼一個充滿溫馨和體貼的緊急通知。”
由於供求緊張,上海近期燃油和水價都有不同程度上漲,給一部分經濟困難、家中不具備洗澡條件的老年人帶來了困難。上海市決定,財政出資購買15萬張經濟型洗澡票,平均發放給3萬名困難老人,保證他們冬天能洗上熱水澡。
此後南京應對方法:2004年8月,南京市城市積澇預警系統建成並投入使用。氣象臺不定期發佈城市積澇預警。因為南京雨水充沛;此外,城市熱島效應加劇,市中心較熱,熱氣流上升速度快、高度高,與上層冷空氣交匯,從而形成降雨。所以十分需要這樣的系統。江蘇省氣象臺在南京放置了4台自動雨量站,同時與雷達、衛星雲圖構成“天羅地網”,24小時監測降雨。
[背景資料]知識救人篇:10歲女孩救了幾百人
這幾天,世界各大媒體都在爭相報道這樣一件事:一名10歲的英國小女孩僅憑自己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在大海嘯中救了幾百人的命。
這位小英雄名叫緹麗,海嘯來臨當天,她正與父母在泰國普吉島海灘享受假期。就在海嘯到來前的幾分鐘,緹麗的臉上突然露出驚恐之色。她跑過去對母親説:“媽媽,我們現在必須離開沙灘,我想海嘯即將來臨!”她説她看見海灘上起了很多的泡泡,然後浪就突然打了過來。這正是地理老師曾經描述過的有關地震引發海嘯的最初情形。老師還説過,從海水漸漸上漲到海嘯襲來,這中間有10分鐘左右的時間。起初在場的成年人對小女孩的預見都是半信半疑,但緹麗堅持請求大家離開。她的警告如星火燎原般在沙灘上傳開,幾分鐘內遊客已全部撤離沙灘。當天,這個海灘是普吉島海岸線上惟一沒有死傷的地點。
政協委員關注未成年人教育
[記者]張利箭:你現在看到的這些提案是政協委員和各民主黨派團體在兩會期間提交的,我們注意到其中有三份都是涉及到未成年人教育的。
農工黨河北省委員會在《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刻不容緩》提案中,著重分析了目前河北省青少年違法犯罪所呈現出的新特點。
【同期】河北省政協副主席 段惠軍:有一個統計説,二十五歲以下的青少年犯罪率已經達到了總犯罪率的百分之四十五。二十五歲以下的青少年犯罪的罪犯裏面,有一半以上的受教育的程度不到九年,也就是義務教育沒有接受完全,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因。從外因上來講,無非是兩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社會的因素,一方面是家庭的因素。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因此除了一些正面的宣傳以外,還有一些不健康的因素,比方説色情的方面、暴力的方面、宣傳拜金主義等等這些對青少年的影響也不可忽視。長遠的解決辦法,我個人認為還是從教育來入手,怎麼提高青少年的文化水平和他的整體素質、思想道德修養。另外我們需要反省的地方就是我們的教育,我們在學校裏,特別在小學也好、中學也好,我們更注意知識的傳播,而不注意教孩子們做人。
參與民革河北省委員會《關於凈化社會環境,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提案工作的馬宏偉是從事心理諮詢工作的,他建議,增加對兒童少年活動中心、場所基礎設施的投入,嚴格網吧等對少年、兒童不利場所的監督和管理。出臺相關規定,對衝擊正常教學,給中小學生攤派各種活動的行為要堅決制止。
賀國慶委員認為,成人用品充斥市場,造成未成年人思想、語言和行為成人化。這對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和判斷力的未成年人也有造成了消極影響。
民進河北省委員會在《關於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建議》的提案中指出,應該將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結合起來,增強未成年人的法制觀念;實施“社會防護林”工程,清除文化垃圾,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
責編:劉棣 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