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以最大規模外援救助印度洋海嘯受災國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04日 21:42)
專題:東南亞南亞海嘯
新華社北京1月4日電(記者 茆雷磊 杜斌)印度洋海嘯無情,給東南亞、南亞和非洲的許多國家帶來嚴重災難。面對這一空前的國際災難,中國對受災國進行了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對外救援行動。中國這個太平洋西岸的發展中國家,從政府到民間都積極行動起來,用自己的微薄之力,為海嘯受災國家和災民分憂。
2004年12月26日上午8時,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發生芮氏8.7級強烈地震,引發大規模海嘯,給東南亞、南亞和非洲的許多國家帶來嚴重災難,至2005年1月3日已造成14多萬人死亡。災難發生的當天和次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分別致電印尼、印度、斯裏蘭卡、孟加拉國、馬爾代夫、泰國、馬來西亞和緬甸等國元首,代表中國政府和人民表示誠摯慰問,對遇難者表示深切哀悼。
與此同時,中國政府迅速啟動了應急機制。
26日當天,中國宣佈向有關受災國家提供首批價值2163萬元人民幣的物資和現匯援助;
29日晚,外交部、財政部、商務部、衛生部、地震局和軍隊有關部門負責人聯席會議決定大幅增加中國政府對受災國的物資和現匯援助,並派出搜救隊和醫療隊協助救災;
31日下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宣佈:“在原有援助基礎上,中國政府將再提供價值5億元人民幣的援助,並且將根據最新情況,隨時向受災國提供進一步援助。”
各部門組成的特別工作小組立即開始了夜以繼日的緊張工作;中國的DNA鑒定專家迅速趕往受災地區;裝載救援物資的貨機緊急起飛;衛生救援隊陸續出發。一批批食品、帳篷、線毯等救災物資,一筆筆凝聚著中國人民深情厚意的現匯援助,十萬火急地發往受災國家……
至2005年1月4日,來自中國的價值約6000萬人民幣的救援物資已分兩批投放至受災嚴重的印尼、斯裏蘭卡和泰國。
在政府部門組織對受災國救援的同時,民間的關注和捐贈也全面展開。
2005年,不少中國百姓把自發捐款作為迎接新年的方式,為寒冬匯入了暖流。在北京東環廣場,近百名保潔員把平時省吃儉用積攢下的辛苦錢投進捐款箱;在上海,從年過七旬的老人到學齡前兒童,甚至懷有9個月身孕的孕婦都專程趕來捐款;在瀋陽市紅十字會,一位年僅6歲的兒童捧著小儲蓄罐捐出了已積攢3年多的硬幣總計177.71元;
在香港,名為“四海同心送關懷”的大型義演籌款活動在香港43年來最寒冷的元旦火熱展開,“心同我心,苦同我苦,同出一個天空,血永遠是濃”,現場歌聲凝聚了港人無盡的愛心;
在澳門,近3萬市民購買飲用水、食品、藥品等物資送往收集點,8個半小時內收集捐助物資約500噸,12月31日的民間募捐活動和新年晚會上,共為災區募集資金100多萬澳門元……
截至2005年1月1日,中國紅十字會已接到來自社會各界的捐款和捐款承諾近2000萬元人民幣,其中520萬元人民幣已轉交國際紅十字組織和受災國的紅十字會。中國紅十字會還接受了中國佛教協會及各地佛教界募捐來的善款951萬元人民幣。
“中國的人民群眾在這次事件中表現出的捐贈熱情令人感動,這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中國紅十字會聯絡部部長王小華説,“雖然這不是中國人民第一次自發捐助海外受災民眾,但捐助規模最大和熱情最高的應當是第一次。”
從去年12月27日至今,“印度洋海嘯”成為中國媒體出現率最高的關鍵詞,關於災難的點滴文字和每張照片都牽動著中國讀者的心。國家通訊社新華社組成了強大的報道隊伍奔赴受災地區進行一線報道,《人民日報》、《新華每日電訊》、《中國青年報》、《光明日報》等中央各大媒體也都開闢專欄或在顯著位置登載相關文章和照片。新華網、新浪網、搜狐網等主要網站每天滾動翻新著災後的最新信息。
援助讓人溫暖,援助才剛剛開始……中國紅十字會的捐助熱線每天響個不停,各方捐款仍在繼續;來自中國的救援隊除了對受災國進行醫療救護外,還將對災後疫情控制提出系統性建議;從食品、藥品、帳篷到發電機、飲水機、通訊設備,救災物資正在源源不斷地匯集中。
1月6日,中國總理溫家寶還將出席在印尼首都雅加達舉行的東盟地震和海嘯災後問題領導人特別會議,與有關國家和組織領導人就國際社會協助受災國賑災、重建和加強本地區防災合作等問題交換意見。
中國政府和人民在此次災難救援中的一言一行表明,中國願意為世界的發展和進步盡責任與義務。
→→進入專題:海嘯襲卷亞洲數國
責編:唐峰 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