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東方時空]:海嘯肆虐 四海同心溫暖2005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03日 18:54)

    cctv_news新聞頻道
    專題:東南亞南亞海嘯

  CCTV.com消息(東方時空-時空連線):2004年的歲末,印度洋上和煦的陽光對很多人來説卻是淒冷的,一場罕見的海嘯同時奪走了20個國家十幾萬人的生命,數以百萬人在悲傷中迎來新的一年,此時,有更多的人正在用愛心溫暖著他們,攜手共渡難關。

  進入專題:印度洋大地震海嘯席捲亞洲數國

  截至1月3號,印度洋海嘯災區最新災情報告顯示,死亡人數已經超過14萬人。這個數字比上次統計又大量新增。其中傷亡人數最多的印度尼西亞死亡94081人,比上次統計猛增了13000人。泰國內政部2日發佈的最新災情報告顯示,泰國死亡4985人,10350人受傷,泰國總理他信估計,最終遇難人數將達到七八千人。印度1月2日公佈的遇難人數比前一天又增加了1700人,已經達到14488人,另外目前還有3萬多海島居民失蹤。

  這些每天還在激增的海嘯造成的死亡人數已經令人震驚,另一場可能更大的死亡又在威脅著災區。1月1日,世界衛生組織宣佈,印度和斯裏蘭卡的災民營中已發現痢疾病例,關於病例的報告還在不斷增加。雖然這些還不足以發佈疫情警報,但世衛組織稱,一旦傳染病在災區蔓延,造成的死亡人數可能超過海嘯本身造成的死亡人數。受災國家必須提前採取預防措施,確保儘快向災區發放救災藥品和食物。

  但是救災物品的發放在受災最為嚴重的印尼受到了嚴重阻礙。由於交通和通訊障礙,大量賑災物資無法及時發放到邊遠地區的災民手中。得不到食物,饑餓災民開始出現搶劫店舖現象。在泰國人們還發現了小偷假扮警察行竊。目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後勤支援,以便儘快將急需的食物和藥品送到幾百萬災民手中。

  

四海同心 八方支援

  新聞聯播:四海同心送關懷

  [同期聲]大娘:“聽説有很多孩子遇難,我們自己的孫子得個小病都心疼,想著這些孩子就難過。”

  這位大媽是北京市展覽路街道辦事處的一位普通居民,這些天來,遙遠的印度洋災區成了她心中的一大牽掛,2005年新年,跟大媽一樣一直為災區人們揪著心的街道老百姓自發組織向受災地區人民捐助的活動,這些平日裏省吃儉用的大爺大媽門此時都紛紛慷慨解囊。

  12月26號發生的地震及引發的海嘯把素有天堂美譽的印度洋海濱度假勝地瞬間變成了一個地域。一座座村莊被吞噬,成千上萬的房屋被摧毀,數以百萬的人流離失所,近15萬猝不及防的遊客和居民遭遇滅頂之災。還有更多的人正在遭受饑餓和疾病的威脅。

  [同期聲]印尼災民:“我們沒剩下任何東西了,沒什麼可維持生活了。”


在印度金奈孩子們在被海嘯摧毀的房屋廢墟上蒐集殘存物品

  印度災民:“現在供水短缺,沒有飲用水源。”

  面對這場人類共同的劫難,向災區人民獻愛心成為許多中國老百姓迎接新年普遍採用的一種方式。從南城到北國,每一個捐贈點都擠滿了聞訊趕來的群眾。

  [同期聲]上海市民:“大家都是一家人,鄰居出了天災,我們應該盡點力量”

  瀋陽市民:“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眾人拾柴火焰高”

  廣西小學生:“你們的身後還有我們這些中國的小夥伴在關心幫助你們。”

  新年第一天,香港特區政府舉辦了“四海同心送關懷”活動,幾天來,已經籌集善款 3億多港元。在澳門,迎新年的晚會也被臨時改成了“愛心滿全城”賑災籌款晚會,愛心伴隨歌聲一起飛揚。

  與此同時,各地24小時開通的紅十字捐助熱線鈴聲不斷,截止到元旦,中國紅十字會已經接到捐款和捐款承諾約近2000萬元,其中,540萬人民幣和66萬美金已經轉交受災地區。

  對於印度洋周邊國家遭受的特大自然災害,中國政府在第一時間緊急調動了價值2163萬元人民幣的現匯和物資,向受災嚴重的國家提供緊急人道主義援助,31號,我國政府再次決定給受災國追加5億元援助。目前災區急需的食品、藥品、帳篷等第一批援助物資已經抵達部分受災國。

  [同期聲]斯裏蘭卡外長 卡迪加馬:“我知道中國運送的物資已經到達,中國政府(在這次事件中)給了我們很多幫助。”

  新年第一天,中國國際救援隊以及DNA鑒定組和上海廣東組建的兩支醫療救援隊也已經抵達災區第一線,展開救援工作。

  [同期聲]中國鑒定組領隊 鄧亞軍:“10點多到現在處理了14具屍體,大概現場還有500具需要檢驗。”

  而中國國際救援隊一行35人則在印度尼西亞班達亞重災區安營紮寨,然後分成幾個小分隊深入到災民中間進行巡診。


中國國際救援隊

  災民們講述,目前亞齊重災區缺醫少藥,中國救援隊是第一批送醫送藥的外國醫生,為了救助更多的傷員,中國救援隊打起了野戰醫院,集中收治重症病人。

  下面我們來連線中國國際救援隊隊長來了解一下前方的救援情況。

  [焦點訪談]中國國際救援隊在災區

  主持人:現在你們在救援過程中發現最大的困難在哪?

  鄭:海嘯非常厲害,像一架推土機一樣,把房子都推倒了,很多倖存者被砸傷,有的是泡在水裏,現在最多的病人是外傷病人,這個地方現在是高溫,氣溫達到35度左右,再加上非常潮濕,現在威脅最大的就是傷口感染,細菌入血容易引起敗血症,這樣治療起來帶來很大的困難,

  主持人:救援隊來到災區後,已經開展了哪些工作?

  鄭:我們住的這個地方是甘德亞奇,是整個印尼受災最嚴重的地區,但是醫院的工作人員一部分就死亡了,還有一部分現在失蹤了。只剩一個人員,衛生局讓他和我們聯絡,昨天我們到醫院幫助它的工作,現在醫院的秩序已經恢復起來了,昨天在醫院看到大批的病人,聚集了幾萬人,需要醫療救助的就有一萬多,所以昨天他們手術就做了85台。再一個就是説這兒的機場現在是比較小,就是説起落架可能受一些影響,這樣病人轉出就會有一些問題。

  主持人:這次趕赴印尼的國家救援隊是一個什麼樣的規模?

  鄭:咱們這次來的救援隊是各個隊裏算最龐大的一個,總共35人組成,因為這次我們做的不同於以往的就是我們按照一個小型的野戰醫院的配置來攜帶的,我們帶了便攜式的呼吸機,外科手術包,消毒藥品,按照到這兒以後可以做各種手術的級別來帶的。

  主持人:那麼多的災民,可是救援的力量有限,那你們打算怎麼發揮最大的效能?

  鄭:我們昨天是把中國國際救援隊的醫療隊分作了三個部分,一個部分就是去幫助他們恢復這個醫院,還有一個部分就是留守在咱們自己的野戰醫院,第三部分我們在機場設了一個點,因為機場是一些重病人和一些受災群眾轉出的一個樞紐,今天我們把醫療隊又分作四組,因為昨天晚上它當地的印尼有一個救濟會來找我們聯絡,這個救濟會有一所醫院,這個醫院也癱瘓了,聯絡以後希望咱們幫他也把那所醫院給恢復起來,因為這次醫療隊在這兒工作得到了當地的認可,大家都很讚揚咱們的醫療隊,我們想在災區恢復第二所醫院。

  主持人:除了醫療設備,你們自己帶的給養足夠麼?

  鄭:這邊機場停不下大飛機,我們帶的東西特別多,這樣飛機裝不下這些東西,阻礙了飛機的平衡,我們把治療的東西裝上去,人員跟著過來,但是我們隨身攜帶了三天的飲用水、食品,昨天五到晚上的時間,我們那些後續食品昨天他們全部運到了,目前帶的東西我們能支持十天。


斯裏蘭卡“全國哀悼日”紀念儀式上,一名小女孩為海嘯死難者致哀

  主持人:目前醫療隊同時開展那麼多工作,怎麼協調呢?通信有保障麼?

  鄭:我們扶持的那個醫院,沒有水,也沒有電,現在手機到那兒也打不通,我們隊員的困難就是説早晨要過去,過去以後就和他們聯絡不上了,只有到晚上等他們回來才知道他們的情況,

  主持人:當地居民對救援隊態度如何?

  鄭:他們很歡迎咱們中國政府派來的救援隊,而且當地群眾非常友好,再一個政府現在對我們也非常好,因為這個地方甘德亞奇市局部這個地方,這個市損害太大,所以有些政府官員在災害中也去世了,特別是有些治安系統的警察在這個災難中可能也去世了,這樣的話政府官員這塊剩下的這些人,對我們也很支持,

  主持人:我們知道這次救援隊中還包括四位女性,他們發揮怎樣的作用呢?

  鄭:一個原因就是我們這次出隊,因為醫院必須要有一些護士,要展開手術、輸液這是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我們覺得女同志可能更加溫柔一點,對大面積的傷員的心理狀況可能比較恐慌,這樣這些女護士擔當了一個做心理治療的角色,


宗教團體的人士在馬尼拉悼念海嘯中的死難者

  主持人:他們能堅持麼?

  鄭:能堅持,現在她們精神飽滿,幹起活來和男隊員一樣的,搶著幹,非常積極,有的時候到晚上,傷員沒有看完他們也不休息,但是他們畢竟是女性,經常在醫院工作,但是看到這麼大面積的傷員,我們也經常跟她們在一起交談交談思想,可能要解決一些心理問題。

  接下來連線中國駐印尼記者李清波。

  主持人:有消息説印尼的死亡人數最終有可能超過40萬,目前為止死亡人數是多少?

  李:這個數字都是不確定的,因為從聯合國中心過來的數字,如果目前有一個確定的數字肯定是不準確的,因為現在災區的不確定性太多。

  主持人:李清波,現在你所在的具體位置是哪?周圍是什麼樣的情況?

  李:我現在就在災區,受災比較重的市區的路上,兩邊有些房屋倒塌的比較嚴重,現在在眼前大批的災民在路上已經兩邊擠著都在排隊,好象在領救濟食物,特別多的災民。像一個集市一樣。昨天我們在跟醫療分隊救援的時候,發現很多人的傷口特別的嚴重,咱們醫療隊用了清瘡的藥,有些胳膊要斷掉了,慘不忍睹。

  主持人:你所跟隨的救援分隊任務是什麼?

  李:我們今天的任務就是要去掩埋屍體和整理場地,我們所帶的一個生命搜索儀就是要盡最大努力,找到有生還的,但是基本上可能性不是太大,我們出去搜救的時候都是和新加坡聯合組隊,咱們的儀器比較先進,搜救儀,新加坡方面提供車輛,進行搜救和場地清理。

  主持人:需要運送的物資那麼多,可是交通能保證麼?

  李:交通問題很大,目前災區的情況就是路斷,然後沒電、沒油,交通的情況非常嚴重,基本上沒有車輛,進入到重災區的就是靠各國的有好多的救援飛機,緬蘭機場,是主要的集散地,從緬蘭機場向一些分散地進行分發,我們在緬蘭機場是巴拿亞機場看到一些物資已經到了。

  最後我們連線中國駐印度記者陶冶。

  主持人:我們現在連線駐印度的記者陶冶,陶冶你好。現在印度大海嘯當中死亡的人數有沒有最新的統計?

  陶:據我了解到最新的統計在1月1號的時候,是12000人左右,後來我從媒體上按和印度官方都得不到有關死亡人數的報道了,大夥都轉向了救援和幫助那些倖存者或者是災民們。

  主持人:大家都很擔心大災後是否會發生瘟疫的問題,在印度南部有這種跡象嗎?

  陶:這是印度政府包括國際社會非常關心的問題,而且非常令人擔憂的是目前的確在災區出現一些疫病流行的徵兆,

  主持人:印度這次受災的,除了你剛才説的旅遊勝地,南部海岸等等,還有一些處在印度洋當中的群島,目前比如説沿印度洋那部分,海灘那部分,可能救助還比較容易,那些群島上的救助是否已經展開了?


印度災民們爭搶美軍直升機空投下來的救援物資

  陶:對,你所説的群眾應該是安達曼群島,這個地方離印度大陸還有1000多公里的路程,在這些島嶼上還有很多原著居民,這些地區的居民他們生活的本來就和印度社會、印度大陸聯絡不是很緊密,所以對於他們的救助的確可能是有一些麻煩,我昨天看報紙印度已經派軍隊到安達曼群島搜尋可能倖存的倖存者。

  主持人:目前國際援助在印度的工作進展是什麼樣的?

  陶:印度的情況可能跟其他的受災國家情況不太一樣,目前在印度沒有大範圍的開始,因為印度政府出於各方面考慮,他們主張更多的立足於自己的力量,立足於本國和本國人民的力量來救援災區,

  主持人:此前有消息説印度洋有可能還會爆發新的海嘯,針對於這一點來説,現在比如説像印度的沿海這些區域有沒有做出足夠的防備?

  陶:自從上一次海嘯之後,新的海嘯一直是提心吊膽的一個問題,在前幾天大概是三天以前,印度政府,應該是地方政府曾經發佈過一次錯誤的海嘯預警,當然這個也是有情可原的,在當時那種情況下。但是索性的是那次海嘯沒有發生。但是自從遭受這次海嘯襲擊之後,印度當地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在考慮建立預警機制的可能性,

  主持人:災難發生之後,你自己採訪過程中,有什麼讓你記憶特別深刻的事情嗎?

  陶:應該説目前為止記憶最深刻的就是我在海嘯發生的第二天中午到海岸邊,就是一種從未有過的一種體驗和經歷,當時非常的震驚,海岸邊上一眼望去,在視線所及的地方,所有的房屋全部都已經被,在那些廢墟上,成千上萬的災民在廢墟上撿拾或者説清理、尋找自己的生活用品,應該説當時我看到他們那種表情,或者那種狀態應該是欲哭無淚的情緒,當時的確讓我比較震驚。

  

2005:美好的明天


英國首都倫敦街頭,一名老人向為海嘯受災國家表演募捐的樂隊隊員捐款

  2005年新年來臨之際,對於剛剛經歷過那場災難的人們來説,濃濃的哀傷勢必代替了往年此時的喜慶氣氛。

  2004年的最後一天是斯裏蘭卡的“全國哀悼日”。在首都科倫坡的大街小巷,到處飄揚著哀悼死難者的白旗。當天,斯裏蘭卡總統馬拉通加夫人、總理拉賈帕克薩等2000多人出席了這次名為“為國家祈福”的紀念活動。

  下午6點,大家紛紛在公園裏點起蠟燭,原本微弱的燭光匯集到一起,變成了一個個明亮的花朵。

  在泰國,原定新年這一天普及島要舉行大型狂歡節,但現在,焰火被蠟燭代替,熱鬧的狂歡變成了默默守夜。很多遊客也加入進來,點燃白色蠟燭,手捧白色玫瑰,默默無語迎接新年的到來。

  [同期聲]倖存者(挪威遊客):“我們在想念那些生活在皮皮島的人們,還有那些在海嘯中失去了生命的朋友。”

  在印度,很多人來到泰姬陵前旁的亞穆納河放河燈,寄託對逝者的無限哀思。

  除了受災的亞洲國家籠罩在悲傷的氛圍中,很多國家的新年慶祝也蒙上了一縷黑紗。

  瑞典是在這次海嘯中受打擊最嚴重的歐洲國家之一。瑞典首相佩爾松江把1月1號定為全國哀悼日,全國降半旗誌哀。

  [同期聲]瑞典首相佩爾松:“我看到你們肩並肩地站在這裡,這讓我相信,我們有很多人可以互相幫助,2005年即將到來,我們會有一個美好的明天。”

  法國政府則從12月31號淩晨開始,在從協和廣場島凱旋門全長3公里的香榭麗舍大街兩旁挂起了黑紗,巴黎市民政府希望通過這種方式進一步號召法國人向災區人民伸出援助之手。由於這次海嘯給受災國家造成的損失慘重,許多國家都增加了對受災國的援助。

  [同期聲]聯合國副秘書長 埃格蘭:“到目前為止,國際社會承諾的援助額已經達20億美元,這超過了聯合國在2004年收到的人道主義援助總額。”

  在斯裏蘭卡災區的一所婦産醫院裏,一個健康的小姑娘成為當地2005年誕生的第一個嬰兒,看到孩子平安降生,剛剛經歷災難的母親的臉上第一次露出了笑容。

  下面我們看看其它媒體對這次災難的看法:

  法新社:

  當災難超越了國家、民族,超越了人種與文化,超越了爭端與分歧的時候,這就是人類共同的災難,是人類的集體傷痛。

  《紐約時報》(美國):

  在經濟發展強調全球化,反恐怖戰爭進行全球化的今天,人們的防災系統不應該被排除在一體化體系之外。

  《世界新聞報》(英國):

  我們應該主張在聯合國框架內制定全球自然災害反應戰略,在聯合國主導下加強對國際社會應對類似自然災害的協調行動。

  《國際日報》(印尼):

  這一場災難從另一個方面看,又隱隱透露出可以強化人類社會的危機認同,進而升級全球合作的一次機會。

責編:楊潔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