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地震海嘯警示我國加快研究深海大洋
央視國際 (2004年12月29日 18:42)
新華社上海12月29日電 (記者張建松)發生在印度洋上的地震和海嘯,再一次讓人類領教了大自然的威力。有關專家認為,儘管我國的海區外圍有成串的島嶼、暗礁環繞,形成了一道抵抗海嘯的天然屏障,但依然要居安思危。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假如將我國科學界對海洋、固體地球和大氣的研究比作地球科學中的‘海陸空’三軍,那麼‘海軍’就是三者中力量最弱的,而面向深海大洋的研究,又屬於弱中之弱,印度洋的地震海嘯警示我國要加快對深海大洋進行研究。”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地質教育部實驗室主任汪品先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
汪品先院士指出,由於距離海岸很遠,有時深海發生的地震沒有直接給人類造成損失,但地震引起的海嘯卻可以造成巨大的破壞,海嘯波可以以每小時800公里的速度在海洋中長距離傳播,形成幾十米高的涌浪。1960年5月智利大地震所引起的海嘯衝上了幾千公里外的美國夏威夷海岸,瞬間吞沒了250人性命。
長期從事區域經濟、災害研究的華東師範大學羅祖德教授指出,近年來,隨著我國沿海經濟建設發展,特別是海洋資源開發等海洋工程越來越多,海洋地震的波動、海底斷層錯動、海底變形、水下滑坡、濁流及海嘯對港口、人工島、核電站、跨海橋、採油平臺、油罐、輸油管線、海底電纜等都可能造成嚴重破壞,需要引起高度重視。“過去沒有發生過,絕不等於將來不會發生,一定要未雨綢繆、加大對各種海洋災害的防範系數。”
我國于1998年4月正式加入了“大洋鑽探計劃”,成為第一個參與成員,目前也正式加入了“國際綜合大洋鑽探計劃”,在深海科學研究領域開始進入國際前沿。“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在深海大洋的研究中,我國已經得到了相稱的國際地位,我國的海洋科學研究及其國際競爭力依然面臨嚴峻挑戰。”汪品先院士説:“目前,我國深海基礎研究的規模太小,範圍過窄,能夠在國際前沿競爭的也只有古環境一個方向,深海研究的許多方面還是空白。而這又與我國科研經費的使用導向有關,與我國在海洋上總的科技投入相比,花在國際競爭性、國際前沿基礎研究上的比例實在太小。”
汪品先指出,國際的海上競爭,不僅要看投入多少,更要看産出多少;不僅要看人多或者船多,更要看在學術前沿的貢獻。
責編:復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