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專稿]鄭和鎏金鐵像驚現印度西海岸(圖)
央視國際 (2004年12月13日 10:48)
|
|
|
在印度發現的鄭和鎏金鐵像 |
CCTV.com消息: (中央電視臺駐印度記者張謳) 2005年是我國偉大的航海家鄭和下西洋600週年,有關鄭和本人的一些新發現也在近兩年浮出水面。2003年10月,中央電視臺駐印度記者張謳在印度南部城市發現了一尊明代官員的鎏金鐵像。這尊鐵像高33厘米,鑄造精緻。鐵像上的大部分金子已被刮掉,但在耳根、鼻翼和衣服褶皺處尚能辨認出金子。此人面如滿月,表情慈祥,腹部隆起,身穿圓領袍服,“白玉腰帶”被突出到了胸部。左右手交叉扶在腰間,左手被衣袖遮擋,兩袖均有紋飾,足蹬朝靴。從塑像服飾、衣冠、地域背景和鑄造年代來等方面來考證,並且對照國內出土的鄭和塑像,這尊鎏金鐵像應為鄭和像。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從元代到清代,印度西南的港口城市生活著相當多的華人。柯枝和小葛蘭曾經有遠近聞名的中國市場。1342年至1347年,摩洛哥旅行家伊本 巴圖塔(Ibn Batuta)在印度西海岸旅遊時就看到中國人的蹤影:在一個惡劣的天氣裏,“中國皇帝的信使所乘坐的舢板被巨浪掀翻到海灘上。有些人被救了起來。當地的中國商人立刻給他們換上了衣服。”在鄭和七次下西洋中,每次都會在柯枝和古裏補給食物和淡水,與當地人進行貿易,同時等候季風。鄭和統率的船隻多達百餘艘,人員二萬多。船隊一路航行過來,肯定會影響當地的經濟文化,給當地華人帶來聲望和財富。當地華人不可避免地把鄭和奉為財神或者保護神。
民眾造像與祈願有著明顯的關係。依據我的實地考察,鄭和鎏金鐵像應該被供奉在當時華人比較集中的柯枝。地方誌記載,柯枝曾經有一座中國寺廟。當地華人鑄造了鄭和鐵像,以香燭來供奉,目的是祈求鄭和的靈魂保祐一方平安。在鄭和航行過的地方,很多華人都崇拜鄭和,甚至把鄭和當成神來供奉。這不僅符合於當時的歷史情理,也符合中國民間的造神過程,如爪哇有三保公廟,菲律賓有三保洞,馬六甲有三保廟和三保井,曼谷有三寶寺,柬埔寨有三保公廟等。在印度尼西亞的三寶壟市,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都舉行三保大人出巡的紀念活動。
|
|
|
左:在印度發現的鄭和鎏金鐵像;右:福建長樂顯應宮出土的鄭和塑像 |
這尊鎏金鐵像的鑄像時間應在宣德九年鄭和逝世以後至萬曆末年。這個時期應該是南亞華人最多的年代。在印度南部各個博物館收藏的瓷器中,數量最多的是“大明萬曆年”青花瓷。我見到一件大明永樂年的官窯青花瓷罐。該瓷罐瓷質精細,色澤濃艷,紋飾優美,可謂中國青花瓷的代表作。這些器物是中國商人與當地人頻繁貿易往來的見證。
鄭和的長相和衣飾是考證的關鍵。根據《古今識鑒》卷八記載,鄭和“身高七尺,腰大十圍,四岳峻而鼻小,眉目分明,耳山過面,齒如編貝,行如虎步,聲如洪鐘,才負經緯,文通孔孟,博辯機敏,長于智略,知兵善戰”。這種描述類似于古典小説中英雄人物的刻畫,未免有些誇張。鄭和在十二歲時被閹割,這不可避免地影響了他的生理和心理。這尊鎏金鐵像為太監形象,少了幾分威嚴和剛毅的男子漢形象。這一形象更符合鄭和的真實形象。據羅懋登在《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第46回的描述,鄭和“頭上戴一頂嵌金三山帽,身上穿一領簇錦蟒龍袍,腰裏係一條玲瓏白玉帶,腳下穿一雙文武皂朝靴。”,三山帽(中官帽)是明朝宦官所戴的帽子。書中插圖與這尊鄭和鎏金鐵像非常相似,腰間“白玉腰帶”高至胸部,突出了鄭和的官員地位。左手藏在衣袖中,也符合印度的社會習俗。印度人認為左手不潔凈,故用衣袖把左手遮蓋起來。
令人驚奇的是,這尊鎏金鐵像的造型與1992年6月22日在福建長樂顯應宮出土的“巡海大臣”中的鄭和塑像極其相似,根據明史專家萬明、研究員劉如仲等學者的考證,“中坐抬頭衣飾有花紋者應是鄭和”。兩尊鄭和像,在中國和印度遙相呼應,印證了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航海歷史。
責編:劉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