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專家認為氣候變暖導致黃河上游來水持續減少

央視國際 (2004年08月26日 15:16)

  新華社蘭州8月26日電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有關專家研究近20年來的氣象等資料後認為,近年來黃河上遊蘭州以上河段來水持續減少的主要原因是氣候整體轉暖和生態持續惡化。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黃河上遊蘭州以上河段是黃河最重要的徑流形成區,年均水資源佔黃河總徑流量的55.6%。

  但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李棟樑發現,20世紀80年代末到現在,黃河上遊蘭州以上河段來水量年平均減少13%,2002年水量減少最多,平均來水減少46%。他認為,氣候變化是水量減少的根本原因。

  這位專家援引有“黃河蓄水池”之稱的甘肅省瑪曲縣的氣象資料指出,當地1961年到1990年的氣溫平均值是1.2攝氏度,而近20年的氣溫大多維持在2攝氏度以上,最高達到了2.7攝氏度,平均值上升超過1攝氏度。

  李棟樑説,溫度升高,直接導致了注入黃河的地表徑流水量的減少。溫度升高造成蒸發量加大,使地溫升高,地表趨於旱化;溫度升高還造成地下凍土層融化,使大量地表水向土層深部滲透,使地表徑流量大幅度減少。同時,也使高寒沼澤草甸逐漸演變為高寒草甸草場,並造成植被覆蓋度降低,裸地擴展,嚴重地段土地荒漠化。

  中科院寒旱所研究員楊根生説,黃河上遊蘭州以上地區大部分屬於青藏高原高寒地區,地下存在常年凍土層,這一凍土層是不透水層,能夠成功地阻止地表水下滲。而在氣候變暖之後,凍土層急劇退化,隔離地表水的能力大幅度下降,使大量的地表水下滲,影響了地表徑流的形成。

  2003年,相關部門在對黃河源區進行考察時發現,部分地區凍土層退化厚度達1米,融化層厚度增加到2.8米,使大部分地區融土層厚度大到一般強度降水難以形成地表徑流的強度。

  楊根生説,草原上的鼠害也同樣影響到地表徑流的形成,是造成當地注入黃河水量減少的另一罪魁禍首。近20年來,由於氣候變暖和過度放牧,高原草場退化加劇,鼠害猖獗。

  在黃河源區,部分草場每畝地有15個鼠洞,每個洞穴掏出的沙土堆有45立方米之多,挖出的松土總和約675立方米,換算成實土約為450立方米,相當於約670毫米的水層。也就是説,在這些地區,即使有600到700毫米的連續降水,也不夠填充鼠洞,更談不上形成地表徑流。而目前黃河上遊蘭州以上地區的年平均降水量大多在600毫米左右甚至更低,地表徑流減少可想而知。(記者 宋常青)

責編:唐峰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