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1977年高考狀元:鄧小平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

央視國際 (2004年08月12日 05:13)

  中國青年報北京8月11日電(記者 董偉 宋廣輝)京城的陣雨沒有降低人們到國家博物館參觀“世紀偉人鄧小平”展覽的熱情。參加1977年恢復高考後全國首次高考,並獲得北京市文科狀元的劉學紅女士,今天也出現在人流中。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為了緬懷鄧小平主持恢復高考,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劉學紅特地帶上了1977年的准考證。“如果沒有恢復高考制度,我可能還在山區挖樹,用力氣大小衡量自己的價值。對整個國家和民族來説,恢復高考的意義更為深遠。”劉學紅現在是某著名網站的CEO,是網絡世界不多的女掌門之一。

  劉學紅如數家珍地説,1977年冬天,全國有570萬考生走進了被關閉了10多年的高考考場。當年全國高校共錄取新生27.3萬人。77級學生78年春天入學,78級學生秋天入學,兩次招生僅相隔半年。

  之所以如此,背後還有一段令人感嘆的故事。1977年8月,剛剛復出的鄧小平在北京主持召開科學與教育工作座談會。一天下午,會議專門討論了高校招生問題。此前,教育部以“來不及改變”為由,決定維持“文革”中推薦上大學的辦法,並將方案上報了中央。這引起了與會者的反對,大家都主張立即恢復高考,並建議如果時間來不及可推遲當年招生時間。這些意見得到鄧小平的支持,他要求教育部立即把報送中央的報告追回來。鄧小平的明快果斷,當即贏得了全場熱烈的掌聲。

  但“推薦上大學”的招生辦法,是寫入1971年在全國第一次教育工作會上通過的《紀要》,毛主席圈閱“同意”,並以“中共中央文件”下發全國的,所以,1977年8月13日到9月25日,教育部再次召開高等學校招生工作會議時,儘管大部分與會代表都不支持《紀要》,但沒人敢站出來打破這塊堅冰。

  9月20日,教育部傳達了小平同志的看法。他説,《紀要》是姚文元、張春橋定稿的。鄧小平在關鍵時刻的談話成為重要分水嶺。此後,招生工作會議的整個氛圍為之一變。

  鄧小平説:“今年就要下決心恢復從高中畢業生中直接招考大學生,不要再搞群眾推薦。從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個好辦法。”1977年10月12日,國務院正式批准教育部意見,宣佈當年立即恢復高考。

  1977年冬和1978年夏的中國,迎來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考試,參考人員有工人、農民、戰士,有上山下鄉和回鄉的知識青年、應屆高中畢業生,也有機關、學校青年工作人員等,總人數達到1160萬人。當時由於報名參加考試的人數大大超過預想,一時竟然拿不出足夠的紙來印刷試卷!最後,中共中央決定,緊急調用印刷《毛澤東選集》第五卷的紙張,才使這一問題得以解決。

  劉學紅説,她當時在北京密雲的農村插隊。當她在大喇叭裏聽到恢復高考的消息後,立刻跑了十幾公里的山路到公社報名,報名費是5角。在當時,對於她來説那並不是個小數目。白天勞動,晚上復習。“説是復習,其實也沒有什麼教材,也沒有範圍,抓到啥就復習啥。”劉學紅還清楚地記得,鄰居不知從哪兒蒐羅到“文革”前的高考試卷,她一個字一個字地抄過來看。

  小平同志給青年人的夢想提供了一個舞臺,千千萬萬個年輕人的夢想就長出了美麗的花朵。

  那年冬天,劉學紅刻苦復習,認真備考,結果考取了北京市文科第一名。

  和她一樣欣喜的還有23萬人,那一年的錄取比例達到29:1,年齡從15歲到36歲。

  劉學紅説,他們是高考制度恢復以後第一批幸運兒,也是最大的受益者。“我相信很多人都會感激鄧小平,高考給了我們這一代人發揮自己才智、實現自己夢想的可能。我先生也想來看這個展覽的,只是今天不湊巧。”她的先生初中畢業就下鄉插隊,也是靠著高考走出了自己的路。

  劉學紅説,鄧小平的推動和組織,不僅恢復了一項原有的制度,更改變了千百萬人的命運,是中國社會的重要轉捩點,讓中國的人才培養回到正常軌道上來,給中國後來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責編:劉雅虹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