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廣安“老院子”見證鄧小平童年時光
央視國際 (2004年08月11日 22:45)
新華社北京8月11日電 鄧小平曾在位於四川廣安的“鄧家老院子”裏度過生命中最初的16年。在他誕辰100周年之際,以“老院子”為中心的“鄧小平故里”每天都迎來大量海內外游客,門前的鐵樹此時也悄然開花。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1904年8月22日,鄧小平在“老院子”裏呱呱落地,16歲時離開廣安遠赴法國留學。此後終其一生都沒有再回來過。現在的“鄧小平故里”是以故居為核心,佔地830畝的園林。除“老院子”外,園林裏還包括鄧小平青少年時期主要的活動場所和與他有關的一些景物。“老院子”是一座具有濃郁川東風情的農家三合院,坐東朝西,由鄧小平祖上三代人陸續建造。最早修建的是北廂房,清同治年間由鄧小平曾祖父修建,迄今已有130多年曆史。整個院子佔地833.4平方米,共17間房屋,基本保存完好。其中的一間屋子還保存有一張床,鄧小平就是在這張床上降生的。
離故居不遠處有一口井,是明朝時鄧家先祖遷入廣安時挖掘的,距今已有五六百年曆史。當地人都親切地稱之為“鄧家老井”。當地人説,“鄧家老井”井水常年不斷,大旱之年也不例外。童年的鄧小平經常幫母親淡氏到井邊提水洗菜,夏天,小平還經常用井水衝浴。數百年來,方圓幾公里的農戶都從這裡挑水飲用,而今,鄉親們都搬進了新村,用上了自來水。
“老井”旁的放牛坪,是鄧小平小時候放牛的地方,如今這裡的景物早已大殊往日。旁邊建起“老井茶館”,用“鄧家老井”的井水沏茶供游人解渴。價目單裏有一種茶的名字叫“春天的故事”。《春天的故事》是一首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歌曲,歌頌鄧小平領導人民進行改革開放的豐功偉績。
鄧小平故居前有一塊田,因形似墨硯而被稱作“硯池田”,當地人也稱“盤龍田”。童年的小平經常在田中涮筆或取田水研墨,每每讀書習字到深夜。
在故居北側,還有一個叫“清水塘”的池塘。兒時的鄧小平放學歸來,三五個小孩邀約在一起,經常在池塘裏游泳嬉戲。有趣的是,清水塘的形狀與中國地圖頗有幾分相似。
清水塘對面,竹林掩映中的是昔日鄧家的蠶房院子。它建於清朝末年,是鄧氏族人栽桑、養蠶、繅絲的勞動場所。少年鄧小平經常在此勞動,如今這裡的陳列布展也以他參與過的這些勞動為主題。
距故居約500米的神道碑,是清朝嘉慶年間朝廷為表彰鄧小平先祖鄧時敏而賜造的。鄧時敏曾任主管司法的大理寺正卿。神道碑是童年鄧小平常去游玩的地方。碑立在一個石刻的貌似烏龜的神物身上,當時大人們不準小孩爬上這個神物玩耍,怕惹惱神靈。惟有鄧小平説:“一個石頭打的烏龜有那麼大的本事嗎,我不信,我要爬上去試試。”於是,他成了第一個敢爬上去的孩子。1909年,鄧小平入私塾讀書,他讀書的地方叫翰林院子,建於清乾隆年間,距故居約1公里,現在也屬於“鄧小平故里”範圍內。鄧小平原名鄧先聖,進私塾後老師認為不妥:在中國,孔子是“聖人”,小小孩童,怎能稱“先聖”?於是,老師幫鄧小平改名“鄧希賢”,言下之意,是希望他成為一個賢人。這個名字一直用了很久,至於後來改名“鄧小平”,則是出於革命需要。1951年鄧小平全家搬到重慶以後,老屋房産全部交給當地政府,由政府分給鄉親們居住,曾用作公共食堂、文化站、幼兒園、保管室等。(記者茆雷磊 周俏春 徐徵峰)
→→進入專題:紀念鄧小平誕辰100周年
責編: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