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艦隊某基地適應編制調整探索保障新路
央視國際 (2004年08月01日 09:37)
解放軍報消息:打贏現代戰爭,要求作戰編組科學合理。在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中,北海艦隊某基地的使命任務發生重要變化:“作戰基地”轉變為“保障基地”——對艦艇部隊實施後勤和裝備保障。面對全新的保障課題,他們探索的經驗值得借鑒。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變革,讓作戰體系更科學
2003年底,部隊編制體制調整,北海艦隊某基地名稱前,增加了“保障”兩字——昔日的“作戰基地”,變成了“保障基地”。
有官兵覺得:過去,基地既指揮水面艦艇作戰,又能實施保障,這樣的“海軍基地”多神氣;如今,基地新使命只對海軍艦艇部隊實施後勤和裝備保障,“ 不指揮打仗,地位下降”。官兵的議論引起基地領導的注意,基地領導給官兵講 “戰例”:
不久前,某驅逐艦發射某新型導彈,導彈就像長了眼睛直中靶標。“觀眾” 盛讚軍艦打得好,而海軍首長首先表揚“保障部隊”:導彈接裝23天就形成戰鬥力,首先是靠保障分隊完成複雜的技術準備。艦長也説:“戰艦打勝仗,戰鬥保障是第一功!”
基地領導由事及理話變革:“現代海戰,對後勤和裝備保障的依賴性越來越強。過去我海軍基地建設,是‘雜而全’的編組;而世界多數先進國家的海軍基地,都是專司保障之職,艦艇另由作戰系統指揮。適應世界新軍事變革大潮,建立新型海軍基地,可以整合和優化指揮與保障力量,使海軍作戰體系更加科學。 ”
新型海軍基地,成為科學作戰編組的重要鏈條。基地集中精力研究保障問題有了新的機遇和平臺。艦艇作戰的海上傷員救護,一直是保障難點。過去,裝備部門管艦、後勤部門管醫療、救護演練要司令部門下計劃。多頭管,誰也難專心。如今,幾股保障力量在基地系統合成,很快完成“海上傷員換乘艙系統”和救護艇的研製工作,成功實現在5至6級風力的海況下完成傷員的艦艇換乘,其戰術技術指標高於傳統的“兩船靠幫”、“救生吊籃”、“吊放小艇”等傷員救護手段。
科學的作戰體系,也開始讓保障基地在戰備訓練中顯示出重大作用。今年,基地緊急受命對艦艇實施導彈技術保障。面對複雜的高技術工作流程,整合後的各技術保障分隊科學協同,反應時間大大縮短。
調整,催生保障新模式
面對新編制體制,基地利用科技人才集中的優勢,加速提升保障手段的科技含量。過去,艦艇反導訓練,用的是“直來直去”的模擬彈,説是打可變軌的巡航導彈,實際是“防炮彈”。如今,他們用改進模擬彈保障,“飛彈”會“拐彎 ”,艦艇開始練出了高科技戰場的實戰水平。
許多傳統的保障手段,也在反思與改革中。過去,艦艇反潛訓練的裝備保障,總是從實裝調度想辦法,難以突破“瓶頸”。潛艇不能總到海底當“靶子”,訓練質量受制約;反潛武器系統的維修,也難以用實艇校正。現在思路換了:研究用高科技手段模擬潛艇噪音等數據,替代實裝潛艇。改革獲得成功,部隊訓練大受其益。
新的海軍基地,是編制體制調整改革的結果。基地黨委把新保障模式的探索重點,放在科學高效的編組上。比如:創造“目標保障法”。新艦列編保障,他們不是各部門“計劃單列”,而是先定出保障目標系統,再反推各子系統工作,確定任務編組。某大型登陸艦剛列編,即形成全面保障能力;適應三軍聯勤改革需要,他們將固定油庫聯勤保障和海路、鐵路以及岸灘無碼頭機動保障相結合,完成對艦艇和坦克的供油;導彈、水雷、艦船等機動保障分隊也相繼誕生在訓練場上。
眼光,投向未來信息化戰場
基地黨委明確一個思路:當今世界,信息技術改變著戰爭樣式。戰場保障力量建設,也必須以信息化為牽引才能有根本性的發展。他們針對未來海戰可能遇到的複雜情況,把目光投向未來的信息化戰場,建立海上遠程保障資源系統。一次,某艦艇在遠離基地的海面發現故障,艦艇將疑難雜症用信息網絡發送給基地和北京的專家,分步驟遠程指導,故障很快排除。艦艇及時遂行訓練任務,3枚導彈全部發射成功。
面向信息化戰場,軍事變革中最新的保障樣式也開始在基地顯現。過去,艦艇器材保障數量多、品種雜,多是“大批量供應”。一次裝備檢修,竟從一艘驅逐艦上翻出18卡車積壓物資。現在,他們探索信息化“精確投送”之路,建立應急器材保障方艙,對各種物資採取艦岸對接的網絡化管理。過去,一種部件維修,動輒換總成,現在,可準確取用更換單部件,搶修效率提高10倍。
如今,基地雖以保障任務為主,但他們立足更廣闊的戰場空間想問題。信息化,把陸地基地和海上戰場聯為一體。基地建立海上“機動保障”和“待機保障 ”模式,可由岸基指揮各種修理船、油船進入有制空權的指定海域待機,應急前出支援。艦艇“伴隨保障法”,多次保證了戰鬥艦艇遠航。今年以來,基地10多次對海上巡邏、諸兵種協同演練等重大行動實施保障,全部圓滿完成任務。
責編:常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