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歷史 昭引未來——訪"八七會議"紀念館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12日 10:56)
專題:經典中國
新華社武漢7月12日電(記者 熊金超)七月流火。進入盛夏的火爐城武漢市顯得分外炎熱。而坐落在舊漢口租界的八七會議會址也顯得格外的繁忙,一批批大學生、解放軍戰士相繼在這裡宣誓入黨。
記者在一個烈日炎炎的午後,來到了漢口鄱陽街139號,訪問了這座改變中國共産黨歷史命運的西式小洋樓--八七會議紀念館。
走近紀念館,門首鄧小平親筆題寫的“八七會議會址”幾個大字即映入眼簾,讓人從心底涌出一陣激動與敬仰之情。一共三層的紀念館面積不大,目前只開放了一樓和二樓。在一樓的陳列室,展出了會議通過的《告全黨黨員書》《最近農民鬥爭的議決案》等重要文件的複印件和全部會議參加者的照片及其生平簡介。同時還展出了近年收集的一批當年與會代表用過的物品實物等,其中包括任弼時戴過的帽子、鄧中夏寫的書、瞿秋白送給夫人的胸針、王一飛用過的箱子等等。
沿高高的紅木樓梯登上二樓,趙曉琳館長指著一間十多平方米的小屋告訴記者,這便是當年召開八七緊急會議的會場。記者看到,會場按當年舉行會議的原樣進行復原陳列:窗下的主席臺好似教員講課的桌子,兩邊及下面是整齊排列的8個方凳、4個圓凳、10把高背椅和兩根長條凳。
睹物思人,對八七會議頗有研究的趙曉琳館長向記者娓娓講起77年前21位代表參加八七會議時的情景……
1927年7月,時任中共中央政治秘書的鄧小平,與實際上已主持中央工作的瞿秋白、中央秘書長李維漢一起,在漢口秘密籌備召開緊急會議以挽救革命。
會址選在漢口俄租界三教街41號(現鄱陽街139號)一幢英國人1920年修建的公寓裏,會場安排在二樓。這座蘇聯駐國民政府農運顧問洛卓莫夫夫婦的住宅,前臨僻靜街道,後門通小巷,屋頂涼臺與鄰居涼臺相連,發生情況便於撤離。
由於當時白色恐怖異常嚴重,交通不便,時間緊迫,所以參加這次會議的只有當時在武漢的黨中央委員瞿秋白、李維漢、張太雷、鄧中夏、任弼時、蘇兆徵、顧順章、羅亦農、陳喬年、蔡和森,候補中央委員毛澤東、李震瀛、陸沉,中央監察委員楊匏安、王荷波,中央軍委代表王一飛,共青團中央代表李子芬、楊善南、陸定一,湖南代表彭公達,湖北代表鄭超麟等21人。參加會議的還有共産國際代表羅明納茲等。
代表們分3天由交通員分批帶到會場,雖然炎夏的武漢是有名的“火爐”,天氣十分悶熱,但為了保密,代表們進入會場就不能出去,甚至連門也不能開。吃的是麵包、罐頭,睡的是地鋪。會議在極其秘密的情況下緊張地開了一天,撥正了中國革命的航向。
趙曉琳館長告訴記者,1978年8月7日,八七會議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後,已接待了國內外觀眾100萬餘人次。黨和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李維漢、陸定一、伍修權、張平化、李鐵映、何魯麗等分別親臨會址視察指導工作。1982年,國務院將這裡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以來,武漢市先後撥款近400萬元對紀念館進行修繕和擴建。2001年6月,中央宣傳部又公佈為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如今,紀念館還在省內文博系統率先引入了現代科技手段,為了讓歷史變得生動起來,館內裝設了兩套多媒體播放系統,循環播放八七會議介紹和歷史人物的原聲。新添置的一台電腦觸摸屏,更讓參觀者有參與感。手指輕點,屏幕上就會出現當年與會者的圖像、文字資料等。
責編:閆冬 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