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焦點訪談]紅色聖地見證經典中國  

央視國際 (2004年06月27日 19:23)


  CCTV.com消息(焦點訪談):許多來到上海一帶的人都會不約而同地來到一個重要地點,中國共産黨第一次代表大會的舊址──上海靜安區興業路76號和浙江嘉興南湖的紅船。七一前夕,記者看到,雖然下著雨,前來這裡參觀的人依然絡繹不絕。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館長介紹,自1952年對外開放以來,該館已經累計接待觀眾1000多萬人次。人們來這裡重溫影響和改變了中華民族歷史命運的重大事件,這裡也成為人們心中的革命聖地。如今,中國共産黨已經走過了83年的風雨歷程。聽聽過去的故事,看看今天的現實,都讓人們對身邊的變化感慨萬千。從小生活在南湖邊的許志英對此感受最為深切。許志英家幾代人都是靠南湖為生的漁民,但現在她已經是旅遊公司的職工了。許志英告訴記者,自從3年前南湖周邊進行旅遊開發後,她家的日子是越過越紅火。許志英家的變化只是嘉興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如今的嘉興不僅城市面貌日新月異,而且隨著城市環境的改善、功能的提升,各行各業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上海作為我國的經濟貿易中心,這裡的發展更是振奮人心。“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是上海城市發展的真實寫照,也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象徵。

  83年來,中國共産黨的三代領導集體傳遞著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偉大接力,帶領中國人民走出了一條富國強民之路。人們深切地體會到,沒有共産黨就沒有今天的一切。

  [詳細內容]

  主持人:觀眾朋友你們好,歡迎收看今天的《焦點訪談》節目。許多來到上海一代工作學習和遊覽參觀的人們都會不約而同地來到一個重要的地點,那就是中國共産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會址,上海靖安區興業路76號和浙江嘉興南湖的紅船。今年的7月1號是中國共産黨建黨83週年,7月前夕,記者在上海看到,雖然這裡下著雨,但是來到一大會址參觀的人們依然是絡繹不絕。

  解説:6月26號,上海下起了大雨,可是大中國共産黨一大會址參觀的人卻排起了長隊。


  遊客:我是浙江杭州的。

  記者:浙江杭州的。

  遊客:對。

  記者:你是本地人馬?

  遊客:是的。

  記者:你是上海人?

  遊客:嗯。

  記者:到這兒來幾次了?

  遊客:三次。

  記者:流書記,每天到這裡來參觀的人都有這麼多嗎?

  流沙玲(上海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黨支部副書記):最近幾天天天這樣,像昨天就有四千多人次,今天一早,應該是九點開門,我們提前大八點半,工作人員八點就全部進場了,包括觀眾的參觀。他們今天到這兒,又在紀念黨的七一,今年是83週年了,他們來的目的是重新回顧中國共産黨的歷史,到這兒來接受黨史教育,接受革命傳統教育,進一步來堅定對中國共産黨的信念。

  解説:據流書記介紹,一大會址紀念館1952年對外開放以來,已經累計接待觀眾1100多萬人次,人們來這裡重溫影響和改變了中華民族歷史命運的重大事件,這裡成為了人們心中的革命聖地。


  記者(黃劍):一九二一年七月二十三日,中國共産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就是在當時這一件上海市普通的公寓裏舉行的,毛澤東、董必武等十三人代表當時的全國五十三名黨員出席了會議。現在我們看到的十八平方米左右的房子,就是按照當時的原址原貌進行佈置的。

  解説:中共一大是一次秘密的會議,當時,辛亥革命火炬已經熄滅,中國籠罩在封建割據、軍閥混戰的黑暗之中,無産階級開始作為一支新生的強大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臺。毛澤東、董必武等具有初步共産主義思想的先進知識分子成立了中國共産黨的早期組織,但是中共一大卻頗為不順。一會期間,由於受到法租界巡捕的襲擾,在上海代表李達的夫人王會悟的建議和安排下,會議轉移大她的家鄉,距離上海90公里的浙江嘉興南湖的一條遊船上繼續進行。

  記者:走進這個船艙裏,我們感覺到其實內部很小,這裡最多也就只能容納10來個人剛剛坐下,而據説當時中國共産黨一大召開的時候,這條船是漂浮在南湖的湖面上的,在這個桌子上還擺了一副麻將,一旦有可疑的船隻靠近的時候,代表們就裝作是在南湖上遊玩,在這裡打麻將來麻痹敵人。而就是在這個狹小的船艙裏,中國共産黨正式誕生了。

  解説:就在南湖的這只遊船上,中共一大勝利閉幕,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産黨的第一個綱領,和當前實際工作的決議,正式宣告了中國共産黨的成立。

  王素莉(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

  由於中國共産黨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的政黨,那麼它能夠運動這樣的一個銳利武器去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鬥爭。因此毛澤東同志曾經有過這樣一個評價,自從有了中國共産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

  解説:如今,中國共産黨已經走過了83年的風雨歷程,聽聽過去的故事,看看今天的現實,都讓人們對身邊的變化感慨萬千,這種變化從小生活在南湖邊的上許志英感受最為深切。

  許志英:我原來在這裡抓魚,採菱,採菱要用那個小桶嘛,小捅就擺在這個船上,到了採菱的季節我們就採菱嘛。

  解説:許志英家裏幾代人都是靠南湖為生的漁民,但是她現在已經是旅遊公司的職工了。

  記者:現在改遊船了?

  許志英:現在改遊船了,現在好了,現在我們有公司管理了,現在好了,真的好了。

  解説:許志英告訴我們,自從三年前,南湖周邊進行旅遊開發後,這些年,她家的日子是越過越紅火。她還熱情地邀請我們到家裏去看一看。

  記者:現在家搬這兒來了,環境還不錯。

  許志英:環境不錯的。

  記者:還是靠近南湖邊上。

  許志英:也是靠著南湖邊上,離我工作的地方很近的。

  記者:在這兒。


南湖邊上原來的漁民住上了寬敞的房子

  許志英:在這兒,上去,你先上。

  記者:現在搬大樓房裏來了。

  許志英:現在搬到樓房裏來了。

  記者:家裏條件真不錯。

  許志英:還可以吧。

  記者:這和原來比……

  許志英:原來比不一樣了。

  記者:這房子有多大?

  許志英:132個平方。

  解説:寬敞明亮的三室兩廳,家用電器一應俱全,看得出許志英一家人已經過上了現代舒適的小康生活。現在不僅他們全家都有了工作,有了穩定的收入,在這搞旅遊開發的單位還給村裏的漁民們上了養老保險。除了這些,每人每個月還有一筆400多元的補助。

  許志英:這是拆遷以後政府給我們安排了到這裡來的。

  記者:你拆遷到這兒來的?

  許志英:拆遷搬來的,我剛才説這裡以前是漁村,漁村拆遷嘛就是要搬家的,就把我們分到這裡。

  記者:書房主要是小孩在用。

  許志英:電腦打打,寫寫字。

  解説:由於嘉興的快速發展,許志英家的生活當然改善了,不僅她所在的許家村是這樣,整個嘉興都是這樣。黃才祥是嘉興市的一位機關幹部,他也是一位攝影愛好者,從1982年開始,他就用手中的相機記錄下了嘉興的變遷。

  記者:這是您當時拍的?

  黃才祥(嘉興市退休幹部):這是拆遷之前的。

  記者:南湖周邊漁民的生活。

  黃才祥:對,對。

  記者:這是他們住的房子?


  黃才祥:對,這是他們漁棚。

  記者:這個木桶是什麼?

  黃才祥:菱桶,就是他們採菱的。

  記者:是採菱用的?

  黃才祥:採菱用這個桶。

  記者:這張照片應該是反映了當時南湖周圍漁民的生活狀況?

  黃才祥:對,對。還有環城路的周邊棚戶區很多很多。

  記者:棚戶區很多。

  黃才祥:老百姓都是沒有辦法嘛,你説他亂搭建也好,實在是生存空間太小了,現在情況就不一樣了。

  記者:現在這些地方都拆了。

  黃才祥:最近我拍了兩張新的照片,基本上是同一地點,這是改造過之後拍的,變化確實很大。

  記者:看到這種變化你心裏什麼感受?

  黃才祥:大家總是高興的,老百姓生活好一點,大家居住條件好一點,城市漂亮一點。

  解説:當年黨的誕生地嘉興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的嘉興不僅城市面貌讓人眼前一亮,而且隨著城市環境的改善,功能的提升,房地産業、旅遊業、商貿流通業也出現了從未有過的繁榮景象。

  陳德榮(浙江省嘉興市時政):2003年我們嘉興實現了國內生産資料公有制855.6億元,增長16.9%,人均GDP達到了3100美元,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12954元,農村居民的人均收入達到了6127元,而且我們去年在全國200個地級以上的城市當中,綜合競爭勢力派名列第37位。

  黃坤明(浙江嘉興市委書記):我們充分發揮了黨的誕生地的政治資源優勢,堅持真抓實幹,努力地創新,抓住提高我們黨的執政能力這一主線,來積極探索新形勢下,黨建工作的新路子。

  解説:建國以後,特別是90年代以來,上海國民經濟一直保持著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1992年至今,經濟始終保持兩位數增長,在這個人口僅佔全國1/100,土地面積佔全國0.06%的城市裏,完成了財政收入佔到全國的1/8,今年5到1月份,上海經濟結構優化也十分明顯。如今,上海正以堅實的步伐向國際化大都市邁進。


  王麗萍(上海作家):跟上海一大會址緊挨著的以前是上海一個大片的石庫門的建築,是石庫門一些老市民的居住地,但現在變成了上海著名的新天地,不僅是全國人民了解上海的一個窗口,也是世界各地的人來上海必去的一個休閒場所,它是成為一個最最時尚的一個前沿,而且是非常經典,而且非常讓外國人了解中國,又從中國,從這裡去了解世界各地人們的這麼一個開放之地。因為我覺得它非常具有代表性。

  解説:改革開放25年來,不論是經濟總量、經濟的發展速度、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産消費結構的升級,還是整個經濟開放度的變化,人們都能深切地體會到沒有共産黨就沒有今天的一切。

  遊客:這感受就是這和我們上海的經濟發展一樣的,這種感覺好像有一種向上的感覺。

  記者:有沒有自豪感?

  遊客:有,這肯定有自豪感。

  遊客:中國的歷史當中説明了只有共産黨才能夠救中國。

  陳東琪(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從改革開放一開始,就提出了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樣大的方針,大的路線、大的方向,按照這樣一個大的方針、路線、方向來進行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建設,我們從城市到農村,從領導到群眾,應該説是有了一個清晰的目標,集中精力來搞經濟,集中精力來謀發展,我想這是最根本的原因。

  主持人:今年是中國共産黨建黨83週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55週年,紅軍長征出發70週年和鄧小平同志誕辰100週年紀念,在這個時候讓我們來到上海和嘉興的一大會址,重新回望那段難忘的歷史,看看這裡幾十年,特別是近些年來天翻地覆的變化,相信每個人都會感慨萬千。83年的歷史,改革開放的劇變,記載著黨和人民奮鬥的歷程,演繹著經典中國的光輝歷史,激勵著人們為祖國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

  好,感謝您收看今天的《焦點訪談》,我們下次節目再見。

  →→CCTV.com專題:經典中國中共一大會址

責編:楊潔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
相關新聞

  • "延安精神"提前開展 老中青同述革命精神(2004/06/27/ 18:06)
  • 《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大型展覽未展先熱(2004/06/26/ 20:24)
  • 延安故事開啟"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展覽(組圖)(2004/06/25/ 19:37)
  • 團中央幹部參觀西柏坡精神展(2004/06/26/ 20:32)
  • 《西柏坡精神巡迴展覽》延長展期 (2004/06/26/ 05:34)

  •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