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中國治沙理念正走向科學化 治沙將大為改觀

央視國際 (2004年06月17日 09:57)

  新華社蘭州6月17日電(記者 宋常青)違背自然規律的口號正被拋棄,一些不符合旱區實際的治沙做法正在被修改,中國的治沙工作開始變得更加尊重科學、尊重實際。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中國科學院沙漠與沙漠化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董治寶用三十個字概括了目前中國治沙工作的主導思想:全面保水,強調自然恢復;條塊綠化,適度人工撫育;集中發展,建設沙區小康。他認為這是比較符合自然規律和中國治沙工作實際的。

  董治寶説,從目前中國國內治沙的效果看,雖然局部地區土地荒漠化出現了逆轉,但總體形勢仍然趨於惡化。這與以往治沙工作存在諸多誤區是分不開的。董治寶認為,中國以往的治沙誤區,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是人定勝天型。過去中國部分地區在“向沙漠進軍”、“人進沙退”等口號的引導下,治沙工作或多或少地偏離了自然規律,從而直接影響了治沙成效。甘肅民勤縣現在被稱為“沙海孤舟”。當地就是由於過度利用沙區水資源,導致地下水位下降了0.5到1米。地下水位的下降直接影響了地表植被的生長,民勤現有的9000公頃人工沙棗林全部枯死,23300公頃白刺紅柳林也面臨枯死的境地,2萬公頃的土地荒蕪,面臨著二次沙漠化的威脅;

  二是撒“胡椒面”型。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樊勝岳説:“國家對治沙工作投入了巨大的資金,由於投入治理的範圍大,使有限的資金過於分散,降低了治理成效。部分地區平均下來每公頃的投入僅在三、四十元,投入的錢連挖坑都不夠。”

  三是短期效益型。由於大部分荒漠化土地在治理後,短期內基本上不産生經濟效益,相關部門的激勵機制又沒有建立起來,因此,很難調動群眾的治沙積極性。即使治沙工作在短期內有所成效,最終也不能阻止環境繼續惡化。中國政府已經認識到以往治沙理念的弊端,並採取一些更加實際有效的治沙措施。

  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共有牧民2萬人左右。長期以來,過度放牧使草原的自我恢復能力低,造成了土地沙漠化。為了減緩草原沙漠化的進程,當地通過小城鎮建設,已經遷移了牧民5000余人,實現了500多萬畝草地的退牧,大大減輕了草原的壓力。從當地的情況看,定居1名牧民大約就可以實現約1000畝草原的退牧,成效相當明顯;在一些乾旱半乾旱地區,大面積種植耗水量大的喬木的行為也已經不被支持。

責編:復蘇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