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責任(4月20日播出)
——《焦點訪談》十年述職
央視國際 (2004年04月20日 19:52)
CCTV.com消息:1994年4月1日,《焦點訪談》播出了第一期節目。十年後,《焦點訪談》依然堅持著平民視角,堅持著輿論監督,堅持著用事實説話,堅持著永遠的信念與責任。在《焦點訪談》開播十週年之際,《焦點訪談》收到了許多觀眾的問候和祝福,也得到了中央領導同志的鼓勵和鞭策。這不僅是對《焦點訪談》的支持,更是對《焦點訪談》所代表的中國輿論監督報道的支持。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 /h3>
十年間,《焦點訪談》始終把輿論監督的焦點對準濫用公權的國家權力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對他們違法亂紀、枉法弄權行為的曝光是欄目報道的重要內容。
為此,記者曾長途跋涉到事件現場;曾喬裝打扮進行暗訪;曾憑藉堅忍的毅力調查週詳。十年中,《焦點訪談》記者的足跡始終走在探尋事實的路上。《焦點訪談》的十年,也是在觀眾的參與和支持中走過來的。提供線索,核實情況,幫助調查,接受採訪,每一期《焦點訪談》節目的播出都離不開他們。觀眾的信任匯成了一股力量支撐著所有記者前行。
所有這些,都讓《焦點訪談》邁向下一個十年、二十年的步伐豪邁而又堅定、沉重而又充滿希冀。
[詳細內容]
十年前,也就是1994年4月1日,《焦點訪談》開播了。在您關切的目光裏,我們一起走過十年難忘的歷程。最近一段時間,欄目組收到了許多觀眾的問候和祝福,也得到了中央領導同志的鼓勵和鞭策。
4月8日,溫家寶總理致信《焦點訪談》欄目的全體同志,認為《焦點訪談》用責任作為主題,回顧十年的歷程,展望未來的前景,很有意義,並希望《焦點訪談》堅持對黨負責和對人民負責的一致性,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反映人民群眾的群眾的意見,越辦越好。
4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來到中央電視臺,看望《焦點訪談》欄目組的全體同志,對《焦點訪談》創辦十週年表示衷心地祝賀,並對進一步加強輿論監督做出了明確的指示。
我們深深地懂得,這不僅是對《焦點訪談》的支持,更是對《焦點訪談》代表的中國輿論監督報道的支持。
1994年4月1日,《焦點訪談》播出了第一期節目,十年後的4月1日,《焦點訪談》播出了第3527期節目,與十年前相比,《焦點訪談》長大了、成熟了、精緻了。在事實的深處,《焦點訪談》依然堅持著平民視覺,堅持著永遠的信念與責任。十年曆程,十年堅守,離不開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胡錦濤總書記、江澤民主席就曾就《焦點訪談》報道的問題,做出過重要批示。李鵬、朱鎔基、溫家寶親臨《焦點訪談》座談,並題詞或贈言。來自黨中央國務院以及各職能部門、地方各級黨委政府的大量工作,促進了《焦點訪談》所報道問題的解決,和相關政策法律法規的完善與出臺。國務院辦公廳還正式開設了《焦點訪談》督察情況反饋機制,就中央領導同志每一次對《焦點訪談》做出的批示進行督察處理和跟蹤解決。《焦點訪談》所反映的社會問題,在一定程度上為政策的制定者提供著決策的參考和依據。
2004年4月8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百忙中致信《焦點訪談》,認為《焦點訪談》用責任做主題,回顧十年的歷程,展望未來的前景,很有意義,並對責任做了全面而深入的闡述。責任就是新聞工作者對國家的責任,對社會的責任,對人民的責任。責任,源於對國家和人民深刻的了解,對國家和人民深厚的感情。只有對國家和人民了解得深,愛得深,才會有強烈的責任感。責任體現在對焦點的關注和正確的把握,特別是善於把握關係人民切身利益的事。責任還體現在堅持真理、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講求效益。“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人民的意見、要求和呼聲,是對政府工作最好的批評和監督,只有人民的批評和監督,政府才不敢鬆懈,才不會犯驕傲自滿的錯誤。
正是帶著這份責任,十年間,《焦點訪談》一直處身宇下,奔波草野,將一個個新聞故事呈現給觀眾。
承擔這份責任,就是正確把握焦點,圍繞中心,服務大局,關切民生,把體現黨的意志和人民的呼聲緊密結合起來。群眾利益無小事,這曾是《焦點訪談》在2003年推出的一個系列節目的標題。實際上這也是十年來《焦點訪談》一直堅持的立場和視覺,在《焦點訪談》的記者鏡頭前,農民、下崗職工、拆遷戶、打工者、被拐賣的婦女、非法雇傭的童工、流浪乞討人員紛紛成為主角,他們的利益、他們的辛酸、他們的呼聲,就是《焦點訪談》的焦點。
記者劉濤在重慶同陽縣看到的真實場景,有關部門以發展當地經濟為名,強佔了農民賴以生存的土地之後,又不對他們進行合理安置,農民們的遭遇使劉濤受到了極大的震撼。
劉濤:我覺得反映老百姓的生活,反映他們的需求,反映他們在受到這種不公正的徵地行為之後,他們面臨的是一種什麼樣的絕境,我覺得這就是我們記者應該做的。
節目播出後,引起了當地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一個星期之後,《焦點訪談》就接到關於失地農民關於安置情況的反饋。
劉濤:20多天以後,我又專程地到了當地,這樣最起碼我感覺這個冬天,這些受搬遷之苦的老百姓,能夠在一個暖和的環境裏過這個冬天了。
承擔這份責任,就是要認真履行輿論監督職責,真實而及時地反映人民的意見、要求和呼聲,為加強政府自身建設,邁向政治文明做出貢獻。因此十年間,《焦點訪談》把輿論監督的焦點對準濫用共權的國家權利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對他們違法亂紀、枉法弄權行為的曝光,是欄目報道的重要內容。這只冷靜觀察無處不在的眼睛,體現著一個欄目堅持的內在品質。
2001年在1998年抗洪大堤上出現了一個觸目驚心的風景,在湖北武漢的長江防洪河道內,一座座商品樓拔地而起,這個造價四個多億的外灘花園和一般意義上的違法建築相比,它是合法的,因為它通過了省一級權威部門的層層審批,但它的違法恰恰是審批程序中的這一路綠燈。
法展(《焦點訪談》記者):只要沒有人喊停,只要這個事情的背後,涉及的事情牽扯哪個部門,作為一個記者就責無旁貸地調查下去,不管這個門檻有多高。
靠著這鍥而不捨的精神,記者法展完成了這個採訪難度極大,而監督力度空前的節目,《河道裏建起商品樓》節目播出或不久,由於對人民生命財産安全造成威脅,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依法發出拆除令,湖北省和武漢市對價值四個多億的外灘花園予以爆破拆除。
法展:你作為一個記者,當別人把你從門裏趕出去的時候,你不要走,你還要從窗戶爬進去。
承擔這份責任,就是要堅持真理,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講求社會效益。無論路途多麼遙遠,無論環境多麼惡劣,無論情況多麼複雜,無論阻撓多麼嚴重,責任在肩,《焦點訪談》的記者們義無反顧地堅持用事實説話,風雨無阻地前行。
為了事實,記者曾長途跋涉到事件現場;為了事實,記者曾喬裝打扮進行暗訪;為了事實,記者曾與當事人鬥智鬥勇;為了事實,記者曾經憑藉堅韌的毅力調查週詳。
十年中,《焦點訪談》的足跡,永遠走在探尋事實的路上。這路上不僅有採訪的艱辛,有時還有生命危險。1999年2月4日,《焦點訪談》的記者劉濤、呂少波在完成拍攝任務後,從山西返回北京的途中,突然遇到車禍,劉濤右臂粉碎性骨折,神經完全損傷。攝像呂少波棉布嚴重燒傷,他醒來後説的第一句話是“機器保住了沒有”。
只有對國家了解得深,只有對人民愛得真,這份責任感才會如此強烈,而黨和政府的信任,人民和群眾的支持,正是《焦點訪談》運行十年的堅持。提供線索,核實情況,幫助調查,接受採訪,每一期《焦點訪談》的播出,都離不開觀眾的參與和支持,在節目裏也許找不到他們的身影,但他們的信任匯成一股力量支撐記者前行。
2000年,記者黃潔在重慶巫山縣一個偏遠的山區拍攝到了當地為了地方稅收,逼迫農民種煙,使許多農民的生活面臨絕境的前景。農民們對《焦點訪談》記者的信任,讓他久久不能忘記。
黃潔:從來沒有採訪的時候會掉眼淚,就那一次,舉行著話筒採訪人家,一般的記者本身那種素質,你不會跟著他説什麼,如果不是強烈地去打動你的話,你不可能的。但是那次採訪,我對著一個老人採訪,敘述過程中的時候,你沒有辦法克制自己。
節目播出後,國務院為此專門成立了調查組,並邀請拍攝這次節目的記者以調查組成員的身份重新返回巫山縣。
黃潔:所有的老百姓看見你,那種歡欣鼓舞,你真的不是一種,你覺得我很得意,大家都在叫我的名字,你會覺得,你好像做了一件事情挺好的。
《焦點訪談》的十年,是在和觀眾的相互攙扶中走過的,有這樣一組數字,讓《焦點訪談》的記者心懷感激。每天都會有2300條線索通過電話、信件、手機短信,以及電子郵件匯聚到《焦點訪談》。播出的輿論監督節目,大約有80%左右是來源於這些觀眾提供的第一手信息,這些數字的背後是觀眾一顆顆信任的心。
4月16日,在《焦點訪談》開播十年之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看望了《焦點訪談》全體通知,對《焦點訪談》開辦十週年表示衷心祝賀。當《焦點訪談》啟程奔赴下一個十年時,這次看望仿佛是特意的壯行,明確地要求,輿論監督只能加強,不能削弱。殷切的希望開展輿論監督,要堅持實事求是,以理服人,客觀公正,處以公心,注重社會效果,做到有利於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有利於問題的解決,有利於黨和政府改進工作,有利於人民群眾增強對黨和政府的信念。所有這些都讓《焦點訪談》邁向下一個十年的步伐,堅定豪邁,充滿希望。
十年前,我們上路;十年後,我們依然日夜兼程。溫故知新,只為更好前行。殫精竭慮,唯恐有辱使命。黨和政府的支持、億萬觀眾的厚望,必將激勵我們再次揚帆啟程。
責編:趙瑋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