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稿]“三個代表”入憲 彰顯中國文化戰略
央視國際 (2004年03月14日 14:42)
將“三個代表”寫入憲法彰顯了中國的文化戰略。在全球化經濟飛速增長,世界各國競爭日益加劇的情況下,作為中國競爭戰略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文化的戰略必不可少。——全國人大代表陳夷茁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CCTV.com消息(本網記者張娜報道)本次“兩會”的亮點之一就是,在擬表決的修憲草案中,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寫入憲法。“代表先進文化發展方向”是“三個代表”其中之一。同時,憲法也吸納了執政黨中國共産黨最新的重大理論成果,既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新聞出版局局長陳夷茁認為,將“三個代表”寫入憲法彰顯了中國的文化戰略。在全球化經濟飛速增長,世界各國競爭日益加劇的情況下,作為中國競爭戰略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文化的戰略必不可少。
首先,就國內而言,文化戰略是建設全面的小康社會的需要。
新中國經歷了20多年的改革開放之後,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已經基本可以解決。在初步實現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後,中國提出了新的發展戰略,即建設更全面的小康,除了滿足百姓基本的物質生活需要外,還要滿足其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這是以人為本的體現,也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
陳夷茁代表認為,我國經歷了20多年較高速的發展,還要再爭取10年左右的較快發展。這10年是中國關鍵的機遇期,如果沒有三個文明的協調發展,社會上許多醜陋的東西就會出現,社會穩定就會受到危害。
其次,在國際社會上,文化戰略也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需要。
思想意識形態領域競爭的需要 21世紀,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綜合國力的競爭不僅表現在各國經濟領域的競爭,也表現在精神文明領域的競爭。例如,西方世界發達的傳媒已佔領全球市場,這些媒體在灌輸信息與娛樂的同時,也在灌輸著西方的意識形態。改革開放後,中國國門的打開引起了各種思想意識的激烈碰撞,社會也産生了許多新的階層。在這種瞬息萬變,錯綜複雜的社會中,如何堅守社會主義國家的意識形態,堅持和發揚本民族的文化至關重要。
陳夷茁代表指出,我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還要高揚主流文化的大旗,要用我們所倡導的社會的公德和價值理念追求來統一我們的思想。同時,從大文化角度來説,我們的文化素養也需要有一個很好的發展。
打破文化産品貿易逆差的需要 據陳代表介紹,多年來我國的對外商品貿易一直處於順差的狀態,而我國的文化産品貿易卻一直都是逆差。例如,新聞出版物的逆差是商品貿易逆差的10倍以上,再加上走私、盜版等不法行為的猖獗,我國的文化市場正經歷著比戰爭還要嚴峻的衝擊和考驗。因此,要擴展我國的文化産品貿易,拓寬國際文化市場,讓中國的文化産品在世界佔有更廣泛的立足之地。
發揚和保持本民族文化的需要 陳夷茁代表認為,文化具有雙重屬性:一方面它是宣傳思想的陣地,要用我們所倡導的主流文化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生活觀來影響觀眾和讀者;另一方面,文化也是個産業,必須要求繁榮,文化在追求社會效益的同時還要以更高的形式錶現出來,這種形式就是文化産業的發展和繁榮。
再次,文化戰略的目的是弘揚主流文化,改造落後文化,抵制腐朽文化
陳代表感慨地説,“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充滿著競爭、矛盾和社會急劇變革的時代,每個人都需要正面的,積極向上的精神動力。我們應當把社會上真、善、美的,積極向上的主流的東西揭示給大家看,並且通過文學藝術,新聞傳播的形式來宣傳。”“一個社會的進步離不開調動方方面面的積極性,要調動積極性,就離不開民族文化精神的發揚。”
説到這兒,陳代表以重慶為例,講了幾個感人的故事。她説,重慶成為直轄市以來,確實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是也遇到了不少困難。但是每到困難的時候,總有英雄模範人物出現:去年“12 23”特大井噴事故發生後,如果沒有基層幹部無私無畏積極轉移救治群眾,後果將不堪設想。許多國外媒體都不相信我們只有200多人的傷亡數字;再比如幫農民追討工資因公殉職的奉節縣竹園中心司法所所長胡光明,胡錦濤總書記親自批示表示慰問,肯定了他的英雄事跡。
對於落後的文化,陳代表指出要努力改造;對於封建迷信等腐朽文化,要堅決抵制,同時,還要抵制反動文化。最後,陳夷茁代表認為,將“三個代表”寫入憲法完全切合中國社會的實際需要,確實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符合建設小康社會的客觀需求,同時體現了人民的根本利益。
責編:繼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