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左己代表:從三個方面破解農民增收難題
央視國際 (2004年03月12日 16:45)
新華網北京3月12日電 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省長張左己在談到如何破解農民增收難題時説,農民增收緩慢是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最為突出的矛盾,也是擺在各級政府面前的一道亟待破解的難題。他認為,可以從調整農村經濟結構,統籌城鄉經濟、轉移勞動力和依靠政策深化農村改革三方面增加農民收入。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調整農村經濟結構走特色産業增收之路
農村産業結構單一、糧食及農産品附加值低等問題困擾農民增收。對此,張左己代表説,必須大力調整農村的經濟結構,發展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在産業結構調整中尋找適合本地的特色農業經濟。黑龍江省就把發展糧食生産和促進農民增收緊密地結合起來,堅持發展綠特色農業,調整種植業結構,發展優質糧食生産。今年黑龍江將增加種植面積220萬畝,其中大豆種植面積增加250萬畝,綠色有機無公害食品種植面積增加160萬畝。糧食總産量達到560-580億斤,由於當前糧食市場供求關係的變化,農産品的價格恢復性增長,農民賣糧難的狀況初步得到緩解,這會極大地激發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增加他們的收入。去年,儘管糧食因災大幅度減産,但由於綠色、特色作物面積擴大,糧食質量提高,價格上漲,農民來自種植業的人均收入仍然比上年有所增加。張左己代表認為,在確保糧食種植面積、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可以大力發展畜牧業增收。他舉例説,“黑龍江省實施了‘主輔換位’,大力發展畜牧業,加快實施奶業振興計劃和肉牛、生豬、蛋禽生産計劃,通過品牌經營戰略,擴大了市場美譽度和競爭力。去年,全省農民來自畜牧業的人均收入為242元,比上年增收52元,成為鼓脹農民錢袋子的重要手段。”
統籌城鄉經濟、推進農業開放、轉移勞動力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用科學發展觀統籌區域經濟的問題,指出要發展農村非農産業,多渠道擴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張左己代表説,發展勞務經濟是實現城鄉統籌發展,打破二元結構,實現農民長久增收的治本措施。因此必須更新觀念,在對農民工培訓、市場對接、轉移服務、權益保護等方面實現新的突破,使農村剩餘勞動力能走出家門、跨出省門、衝出國門,到更寬廣的領域和空間去賺錢、致富。黑龍江省近年來重點開發韓國、日本和俄羅斯等周邊國家農産品和勞務市場,今年力爭轉移農村勞動力350萬人,實現農民勞務收入100億元。“此外,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步伐加快的背景下,增加農民收入還必須推進農業對外開放,到國際市場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去年黑龍江省農産品貿易增幅達到66%,居全國第一位。以項目為牽動,黑龍江省還廣泛吸引國內外各種要素參與農業開發和建設,鼓勵引導本地龍頭企業和農民到境外辦企業,搞種養,增加了創匯收入。”
依靠政策促進農村改革增加農民收入
張左己代表説,今年以來,中央發佈了包括“一號文件”在內的一系列支持“三農”的政策。特別是“降稅”和“直補”兩項,使種糧農民普遍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通過五年的時間最後取消農業稅,這是中國自農業社會以來所沒有的政策。要以國家的好政策為契機,從以下幾個方面深化改革。一是繼續深化農村稅費改革。重點落實農業稅減免政策,降低農業稅稅率,讓種糧農民得到更多的實惠。二是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全面放開糧食收購和銷售市場,實行糧食購銷市場化;建立對農民直接補貼的制度,切實保護農民利益。三是加快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認真貫徹落實農村土地承包法,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加快土地流轉,積極探索人力資本和土地資本的最佳配置方式。四是積極創新農村經營組織。引導農民興辦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增強抵禦自然和社會風險的能力。去年,黑龍江省靠這幾項政策性因素,使全省農民人均增收近20元,佔人均增收的16.3%。(記者崔峰、趙承)
責編:范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