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吳建民: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的幾點想法

央視國際 (2004年03月09日 17:14)

  人民網消息:今天下午,全國政協十屆二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第四次全體大會。會上,吳建民委員作了題為《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的幾點想法》的發言。發言全文如下: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的幾點想法

  我就對外宣傳工作談幾點看法。隨著我國改革的深入,經濟的快速發展,國際輿論對我的報道和看法出現了一些好的變化,對我經濟發展報道較為客觀。然而,在政治意識形態領域對我成見仍然很深,總體形勢還是很嚴峻的。要想改變這種狀況絕非易事,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外宣是一個系統工程,有幾對關係要處理好:

  一、“上遊”與“下游”

  全球輿論機構五花八門。然而,輿論的“&&羊” (Opinion Leaders),並不很多。國際上出現某種輿論的時候,總是要經過一定醞釀,在某些研討會上,一些有影響的人物即所謂“輿論領袖”坐在一起,通過議論形成一種看法,然後通過傳媒傳播出去。輿論的“上遊” 中國人迄今是沒有份的。但是這些輿論的&&羊、領袖,不少人與我們有接觸。

  鄭必堅同志在博鰲論壇發表關於中國和平崛起的演説,産生很好的作用。這項工作沒有完,剛剛開頭。可否以和平崛起為主題分別與美國、西歐和日本的“輿論領袖”進行研討,聽取他們的意見和評論。中方的看法也可在與他們進行交鋒和碰撞的過程中進一步發展。中國的崛起是21世紀的大事,與“輿論領袖”討論這個問題,他們是有興趣的。

  二、政府與非政府組織

  全球的非政府組織,有好幾萬個。他們在國際政治、經濟、文化中的影響在上升,他們要求參與國際上面臨重大問題討論的意願在增強。非政府組織大量出現是最近一二十年的事情,這是一個國際現象。非政府組織大量出現,説到底是社會進步的産物。因為隨著社會進步,各階層人士參與意識在增強,一般的選舉已不能滿足他們的願望,他們願意就重大問題發表看法,對決策施加影響。中國也有一些非政府組織,但是在國際非政府組織集會的講壇上幾乎聽不到中國的聲音。然而,在許多國際講臺上,非政府組織是以反映人民的心聲而自居的。他們的言論對國際輿論有一定影響,是應該考慮我們的人民團體、大量非政府組織如何有序參加國際活動的時候了。這項工作如果做好了,對影響國際輿論,推動外界對我了解,協助政府外交,將會發揮重要作用。

  三、小機遇與大機遇

  中國北京取得了2008年奧運會舉辦權,上海取得了2010年世博會舉辦權。這兩件大事非同小可。奧運會開始於1896年,世博會開始於1851年,這兩項活動是全球範圍內舉行的最大規模的活動,也是最大規模的外宣。中國人取得這兩項舉辦權,究竟是一個小機遇還是大機遇,是值得深思的問題。在我看來,國人對這個機遇的認識還存在很大誤區。人們的認識還停留在小機遇上, 以為奧運會是北京的,世博會是上海的,奧運會不過是熱熱鬧鬧、蹦蹦跳跳而已,上海世博會不過是一個“擴大的廣交會”。然而,這兩大活動是全國百年不遇的大機遇。近40年的歷史告訴我們,凡是獲得了這兩大活動舉辦權的國家,都把它們視為極大機遇,全國動員,奮力拼搏,使得這兩大活動成為拉動經濟、擴大合作、改善形象、提高國民素質的重大機遇。有的經濟學家認為,今天中國的經濟與60年代的日本經濟有相似之處。日本舉辦了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和1970年的大阪世博會,由於日本全國動員,上下一心,使這兩大活動成為拉動國民經濟的巨大動力。1961年—1970年,日本經濟年均增長率高達11.4%,兩大活動使日本經濟躍上一個更高的臺階。韓國舉辦了1988年漢城奧運會和1993年大田世博會。這兩大活動使得韓國一度亂哄哄、互相傾軋的政壇頓時平靜下來,大家一心一意地搞好這兩場大活動。1963年韓國人均GDP僅為69美元,1995年韓國人均GDP飛躍到10000美元。1992年,西班牙分別舉辦巴塞羅那奧運會和塞維利亞世博會,這兩大活動使西班牙這個歐盟中相對落後的成員國大大縮短了同其他成員國的差距。1986年西班牙加入歐盟時人均GDP僅為6000美元,現在已經達到19000美元。

  國人對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的認識還停留在小機遇的水平上,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不能全面認識機遇,就談不上抓住機遇,更談不上用好機遇。

  四、政治與文化

  我們在對外宣傳工作中,特別強調政治,強調唱響主旋律,這是完全正確的。我在法國工作期間,一位到訪的中央領導同志説,外宣要多從文化著手。這個看法是很有道理的。自1999年以來,中國在法國先後舉辦了文化周、文化季,現在正在舉辦文化年,效果非常好。通過弘揚中華文化,通過各種形式的展覽、演出,加深了法國人對中國人的認識,增加了他們對中國的親近感。2000年冬季到2001年春季,我國在法國舉行文化季期間,在巴黎舉行了中國最新出土文物精品展,這個展覽轟動了巴黎。法國人是沒有耐性的,但是為了看這個展覽,可以在雨裏打著傘,排四五十分鐘的隊。進了展廳之後,還要排四五十分鐘的隊。他們看得很仔細,有人對我説,他看了十遍。展覽會期間,一位法國朋友對我這樣講:“我看了這個展覽,現在明白了,為什麼中國當前的現代化建設搞得這樣好,這不是偶然的。你們幾千年前就那麼傑出,你們現行的政策是植根于中國幾千年文明的。” 出土文物展沒有一句介紹中國現代化的成就,沒有一句介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然而人們卻有這樣的印象。如何“寓政治于文化”,減少“宣傳”味,是一個值得深入研討的大課題。

  法國人十分強調維護文化的多樣性。希拉克總統説,全球化並不意味著單一化。他講的“單一化”的含義是不言而喻的。法國人強調的文化的多樣性是同我們在十六大報告裏所主張的“維護世界多樣性”是一致的。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有些問題我們從文化著手去講人家更容易接受。

  祖國統一是我們中國人最關心的問題。我在法國期間,有一次同歐盟委員會前任主席德洛爾一起吃晚飯。他問了我台灣問題和中國統一的前景。我對他講, 中國統一的前景是不容置疑的。國家興旺則走向統一,國家衰落走向分裂。這是古今中外常見的現象。今天台資大量涌入大陸,有近百萬台商和他們的家眷長期居住大陸。台灣、大陸在相當程度上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而且,這種相互依存度在不斷加深。同時,我還講到了文化上的原因。台灣與大陸同屬一個民族,共同受著幾千年中華文明的熏陶。我告訴他在中國歷史上,凡是主張統一,為統一而獻身的,都是民族英雄;凡是搞分裂的,都是民族敗類,是漢奸。我引述了南宋詩人陸游《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我把它翻譯成法文。我説,陸游是南宋詩人,距今有八九百年。他聽完詩之後,首先反應,這首詩很美,隨後説:“你講的經濟、文化的道理是站得住腳的。”我真希望我們有才華的藝術家、劇作家能夠寫一本關於陸游的電視劇,能到台灣、到世界各地華人社團中去放映,我想這會有利於促進祖國的統一。

責編:白秀穎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