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評]以人為本 走可持續發展健康車道
央視國際 (2004年03月03日 09:20)
“以人為本”,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我們黨在重要文件裏第一次響亮地提出這樣的要求。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這一文件就是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發展經濟的目的就是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圍繞的中心就是要滿足人民的這些需要,包括生存的需要、發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名詞解釋 |
科學發展觀是指導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嶄新的思維理念。它的基本內涵是:一是全面發展;二是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所謂全面發展,就是要著眼于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態等各個方面的發展;所謂協調,就是各方面發展要相互銜接、相互促進、良性互動;所謂可持續,就是既要考慮當前發展的需要,滿足當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慮未來發展的需要,為子孫後代著想。
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這五個統籌是實現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其實質,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的進程中,選擇什麼樣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如何發展得更好的問題。
|
|
|
今年“兩會”的大幕正在徐徐拉開,相信有關“科學發展觀”各個具體層面的深層次議案和提案一定會一一涌現,圍繞這一嶄新的執政理念,以人為本,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良好的人居環境,滿足生存與發展需要,越來越成為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們關注的重心之一。
舉例來説,環境問題與國家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與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日益受到社會各界和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關注。近幾年人大建議、政協提案的內容有了明顯變化,反映局部地區、局部範圍、個別行業環境問題或污染事件的比例有所下降,反映區域流域、系統工程(如植樹造林、治理水土流失、保護水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産業調整與佈局、提高環境質量等)等事關環境保護全局、大局的問題和宏觀決策方面的內容逐年增加。
除此之外,近20年,城市化步伐加快,大量農村人口轉化為城市人口,政府面臨著建築運輸、城市規劃、歷史發展模式、服務和基礎設施等城市發展問題:
經濟在發展,經濟結構調整了,但社會結構沒有相應地調整過來。人口結構、就業結構、城鄉結構、地區結構、階層結構等等。我國工業化水平已達到中期階段,但城市化率處在較低的水平,城市化嚴重滯後於工業化,城鄉關係嚴重失衡,阻礙了第三産業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也直接影響了國民經濟的發展。
經濟在發展,但教育、科技、文化、醫療衛生、環境保護等社會事業沒有相應的發展,社會事業發展嚴重滯後於經濟發展。以教育和衛生事業為例: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工作很有成績,但是高中階段教育、職業技術教育和高等教育發展還不理想。我國的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城鄉之間分佈很不平衡。據衛生部的資料顯示,87%的農民完全是自費醫療,農村缺醫少藥的狀況十分嚴重。世界衛生組織在2000年的《世界衛生報告》中指出,全世界191個國家的衛生系統排名,在“財務負擔公平性”方面中國為第188名。這同我國經濟實力在世界排名第六的地位,實在不相稱。
經濟在發展,但社會管理相對落後,各類事故頻發,造成人、財、物的莫大損失。一個國家或地區要實現現代化,不僅要有現代化的各類基礎設施建設,還要有現代化的管理。許多城市遍佈高樓大廈、豪華賓館、寬廣平坦的馬路、各種名目的廣場,鋪草坪種大樹,硬體都相當現代化了,但就是社會管理跟不上,存在著交通擁堵,兒童上學、老年人就醫困難,環境臟亂差,空氣污染等問題。
解決以上的問題,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社會各階層都必須在管理、科技及生活方式上做出徹底改變,必須建立真正的公民承擔,以及每一個公民都會因做法的改善而受惠的認識。從根本上講,要改變目前政府投資偏重於經濟建設而對社會事業偏少的格局。積極向科技、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領域傾斜,向生態環境保護傾斜。讓國家這只“有形的手”發揮作用,從加強稅收等方面的“二次調節”,解決地區之間和個人之間的收入差距拉大問題。建立合理配置公共資源的制度設置,提高社會管理水平。
在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趨勢日益明顯的大背景下,“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展觀”的提出的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希望“兩會”代表、委員們最大限度地參政議政,反映民意。以“兩會”為又一契機,不僅使“經濟火車頭”的車輪滾滾向前,也要在更深更廣的層面上滿足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活、工作環境的需求。期待我們的國家在可持續發展“健康車道”上越走越快,越走越好!(萊蒙湖)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進入“網評天下”,發現更多話題!
責編:任今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