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星”計劃:向空間探測邁出一大步
——訪中國“雙星”計劃火箭系統總指揮鄭全寶
央視國際 (2003年12月31日 07:27)
中國青年報消息:已是12月底了,位於大涼山的西昌卻仍是一片層林盡染的秋色。利用發射前的空隙,記者採訪了“雙星”計劃火箭系統總指揮鄭全寶。
鄭全寶介紹説,上世紀90年代,一些空間大國推出了國際日地物理計劃(ISTP),然而迄今為止,儘管美俄日等國和歐空局已先後發射了數顆衛星,但ISTP中進行協同探測的衛星在空間分佈上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集中表現為無法對近地赤道區以及近地極區進行有效的探測,而這兩個地區電磁場以及能量粒子的時空變化恰恰對於磁層空間暴會産生極大的影響。這個至今未解決的問題,是目前地球空間存在的最具有挑戰性的重大科學問題。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1997年,中國提出了“雙星”計劃。該計劃包括兩顆小衛星,它們將分別運行于目前國際上地球空間探測衛星尚未覆蓋的兩個磁層重要活動區,即近地赤道活動區和近地極區活動區,這兩顆衛星將利用高分辨率的儀器在近地空間的主要活動區探測場和粒子的時空變化,研究磁層亞暴、磁暴和磁層粒子暴的觸發機制及磁層空間暴對太陽活動和行星際擾動的響應過程,它們與歐空局CIuster的四顆衛星的配合,將形成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對地球空間的六點立體探測。
鄭全寶告訴記者,本次發射的“探測一號”即赤道星,是雙星探測計劃中的第一顆衛星,它的質量約為350公斤,設計壽命為18個月。該計劃中的第二顆衛星———極軌星將於2004年第三季度發射升空。
當記者問及“雙星”發射成功將會給中國人帶來哪些實實在在的利益時,鄭全寶笑著回答説:“雙星”計劃是我國首次在空間探測方面提出空間探測計劃並參與國際合作,通過合作,不但可以獲取大量的衛星探測數據,同時能顯示我國的實力和水平,提高中國在國際空間科學界的地位和作用。“雙星”計劃所取得的大量空間環境數據和科研成果,對提高天氣預報的精度、航天活動安全保障和防護措施、導航和定位精度的提高、空間軍事技術發展以及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對策等,都有廣泛的應用效益。(吳苾雯)
責編: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