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報道]我國“探測一號”衛星發射成功
央視國際 (2003年12月30日 10:53)
CCTV.com綜合消息:北京時間今天淩晨3時6分18秒,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丙”/SM型運載火箭成功地將“探測一號”衛星送上太空,標誌著我國高水平的空間物理與環境探測進入實質性發展階段。
記者:這是中國今年最後一次航天發射。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剛剛改建的3號發射工位上,首次增加了上面級的長征二號丙火箭,搭載著我國“探測一號”衛星,已經進入了發射狀態。新發射工位、新火箭、新衛星,邁出了中國“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第一步。
我國地球空間雙星探測進入實質性發展階段
“探測一號”是中國雙星計劃兩顆衛星中的赤道星,它的軌道遠地點達到78051公里,是我國迄今為止發射的距地球最遠的一顆衛星。重約350公斤的“探測一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以及歐洲空間局聯合的8家歐洲科研機構共同研製,星上除了我國的設備外,歐洲空間局還提供了5項14台件有效載荷。在環繞近赤道軌道在軌運行的一年半的時間裏,“探測一號”將對赤道區的空間環境進行探測。
為了將衛星準確送入預定軌道,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對“長征二號丙”火箭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進,突破了多項關鍵技術。其中在原有的火箭一級二級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帶獨立控制系統的第三級—--上面級,確保衛星準確調姿入軌。
火箭飛行12分鐘後,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傳來的數據表明,衛星準確進入遠地點高度78051公里,近地點高度555公里、傾角為28.5度的近地大橢圓軌道,發射圓滿成功。
據介紹,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是中國國家航天局和歐洲空間局合作的重大科學項目。它包括兩顆小衛星,今天發射的探測一號是赤道星,明年發射的探測二號是近地極區衛星,將在近地點高度700公里,遠地點高度約40000公里的軌道環繞南北極方向運行。兩顆星將分別對近赤道區和極區兩個地球空間環境變化最為重要的區域進行寬能譜粒子、高精度磁場及其波動的探測,主要研究太陽活動、星際擾動觸發磁層空間暴和災害性地球空間天氣的物理過程,進而建立磁層空間暴的物理模型、地球空間環境動態模型和預報方法。該計劃由中國首次提出以後,引起了國際空間物理界的關注,被列入國際日地物理計劃,並成為歐洲空間局“星簇計劃2”的重要合作夥伴。
中國地球空間雙星計劃首席科學家劉振興:中國的雙星將和歐(洲)空(間)局cluaster(星蔟計劃)的4顆衛星密切地配合,將形成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對地球空間進行6點探測。
雙星計劃是我國第一次以自己的先進空間探測項目同發達國家從技術到應用的高層次、實質性的對等合作,提高了中國在國際空間科學與技術界的地位。
探測一號衛星將進行45天在軌測試和數據訂正工作
探測一號衛星入軌後,中國與歐空局將分別對各自搭載的探測儀器進行在軌測試,並對探測數據進行科學訂正,這個過程大約需要45天時間。
探測一號衛星順利入軌後,中國與歐空局共同搭載的8件探測儀器開始對赤道區域太陽風、地球磁場和電離層狀況進行探測。探測數據將傳回北京密雲衛星數據地面接收站、上海天文臺佘山觀測站和歐空局西班牙衛星數據接收站。三個接收站收到的全部數據都將儲存在中國。
探測數據分為兩類,第一類是低分辨率數據,或者叫一分鐘平均數據,也就是精確到1分鐘時長的探測數據,第二類高分辨率數據,或者叫四秒鐘平均數據,也就是精確到四秒鐘時長的數據。
雙星計劃首席科學家 中科院院士劉振興:一分鐘平均(數據)可以上網,大家可以用。但是大量的四秒鐘數據使用是有規定的,我們的合作者,通過我們同意可以使用,但是使用的時候必須要寫明這是中國雙星計劃,寫上我們主要儀器研製者的名字才行。
根據協議,中國對全部數據的使用擁有主導權和決定權,其他國家使用這些高分辨率數據必須徵得中國同意。
探測二號衛星研製進展順利 預計明年7月發射
來自國防科工委的消息,雙星計劃中的第二顆衛星——探測二號的研製、組裝工作正在緊張進行,預計明年7月發射升空。
探測二號將圍繞著南北極上空運行,軌道近地點高度為700公里,遠地點高度達到4萬公里。
探測一號主要用於探測低緯度空間區域磁場和粒子的時空變化規律,探測2號則主要用於探測高緯度空間區域磁場和粒子的時空變化規律。目前,探測二號衛星研製進展順利。
雙星計劃衛星總設計師張永維:衛星上的主要儀器、國産的主要設備都已經生産完畢,現在預計歐洲提供的最後一台設備將在2004年1月底提供,我們將在2004年2月初把整星裝備起來,進行綜合電測。
隨後幾個月裏,中歐雙方將聯合對探測二號衛星進行震動、噪聲實驗、熱平衡實驗和磁檢測等一系列大型實驗。
國家航天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李本正:探測二號衛星,我們現在排的計劃也是很緊張的,如果一切順利的話,我們大約我們預計將在明年六月的中下旬,衛星能夠研製生産完成,具備出廠條件,7月的中下旬準備發射。
[新聞特寫]慶功爆竹 響徹西昌
今天淩晨,隨著長征二號丙火箭的連續22次發射成功,此起彼伏的慶功爆竹聲在2003年年末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響起。
儘管已是淩晨,儘管已經勞累了一天,儘管早已熟悉了這種簡單而熱烈的慶祝方式,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工作人員還是像過大年一樣,點燃了一串串爆竹,在震耳的爆炸聲中釋放著衛星發射成功後的興奮和喜悅。
更讓西昌人興奮的是這次探測一號衛星的成功發射讓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漂亮地完成了2003年中國航天的“收官發射”,也讓2003年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中國航天年”。
[新聞背景]探測一號公用系統成功實現探測儀器對接
這次,探測一號衛星上共裝備了15台有效載荷,這中間除了用於科學探測的8台探測儀器外,我國科學家還自主研製了7台公用系統設備。
現場:這裡擺放的7台設備就是由我國科學家自主研製成功,用在探測一號衛星上的公用系統,它們的作用就是實現8台探測儀器之間的對接以及探測數據的採集、存儲和轉發。
專家説,探測一號上的探測儀器有5台是由歐洲空間局提供的,另外3台由我國自主研製,8台探測儀器共同實現對赤道區域磁場和粒子的時間空間變化規律的探測。然而,由於雙方設備互不兼容,設備之間無法實現直接的對接。因此公用系統就成了這8台設備的翻譯。
中科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研究員孫輝先:這臺設備是其中的一個關鍵設備,叫總線控制器,這五個接孔把歐洲的載荷儀器(探測到的數據)採集進來,它們的載荷由於是classic衛星的格式,要把它翻譯成為我們中國的數據格式,然後傳下來。這臺設備叫做高速多路復接器,它的作用就是能夠把不同的來源的信號,不同的數據,按照一定的各式組合起來穿到地面上。
據介紹,探測一號上的有效載荷將於1月4號左右開啟,向地面傳回第一批數據。
[新聞背景]空間環境預報確保探測一號順利發射
探測一號發射期間,中科院空間環境研究預報中心的科學家對地球外層的空間環境成功進行了空間環境預報。
現場:這是中科院空間環境研究預報中心,為了保證探測一號衛星的成功發射以及順利運行,提前兩個星期這裡的科學家針對探測一號運行軌道的空間環境作好了一份未來一個月的空間環境預報。
中科院空間環境研究預報中心副研究員劉四清:這個就是我們為探測一號衛星所作的發射安全期的預報,從這個圖裏可以看到黃色表示空間環境有些小的擾動,綠色表示非常平靜。從這個圖可以看到從12月底到1月初空間環境是比較平靜的。是適合衛星發射的。
科學家説,空間環境預報就如同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天氣預報,只不過這裡預報的不是颳風下雨等天氣事件,而是指衛星在發射和運轉過程中有可能碰到的強烈的太陽活動、地磁活動、高能粒子輻射環境以及流星體活動等空間環境災害性事件。這些事件都有可能破壞衛星,使衛星無法成功發射,正常運行,甚至完全損壞衛星。
科學家還説,由於探測一號衛星很長一段時間運行在高軌道,那裏距離地球比較遠,因此地磁場的屏蔽作用很弱,一些大的空間環境擾動事件可能會對衛星的運行、操作和數據傳輸産生影響。因此他們將密切關注太陽活動和空間環境變化,特別是一些重大的空間環境事件。
特寫:“金牌火箭”沖天起 “探測一號”入九霄
三十日淩晨,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群山環繞中的三號發射場燈火通明,聚光燈下,倚天屹立的發射塔架擁抱著“探測一號”衛星和“長征二號丙”改進型運載火箭直指蒼穹、蓄勢待發。
“長征二號丙”及其改進型運載火箭迄今已連續成功發射二十一次,被譽為中國航天“金牌火箭”。火箭上端印有中國國旗和歐洲空間局的標識,在發射場燈光的映照中分外醒目;火箭頂部的整流罩中包裹著火箭最新研製的上面級和中歐首次合作研製的“探測一號”衛星。
這是一次特殊的發射——既是二00三年度中國最後一次航天發射,也是本年度全世界最後一次航天發射。雖然天氣很冷,但發射場四週的山坡上還是擠滿了黑壓壓的一片人群,他們正翹首以待激動人心時刻的到來。
“各號注意,四十分鐘準備!”發射場零一號指揮員李本琪鏗鏘有力的口令聲劃破淩晨的靜謐。發射、測控、通信等系統,都按程序緊張地忙碌地著。伴隨著“嗚嗚……”的警報聲,工作人員陸續下塔、撤離現場,環抱火箭的工作平臺也一層一層緩緩打開……
“一分鐘準備!”
“……五、四、三、二、一,點火!起飛!”
一連串短促清脆的指令發出後,金牌火箭“長征二號丙”改進型運載火箭噴射出桔紅色的熊熊烈焰,在驚天動地的呼嘯聲中沖天而起,托舉著“探測一號”衛星向九霄雲外飛去。火箭越飛越高、越飛越遠,只一剎那功夫,就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
距發射場六公里的發射指揮控制大廳也是燈火輝煌,宜賓、貴陽、廈門等測量站陸續傳來“跟蹤正常”的口令聲此起彼伏。火箭起飛十二分鐘後,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傳來的測控數據表明衛星已順利入軌。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主任徐宏亮宣佈,“探測一號”衛星發射成功,至此,二00三年中國航天六發六捷,為中國航天年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徐宏亮話音剛落,大廳內外頓時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中國、歐空局的官員和科技人員熱情相擁,鞭炮聲、歡呼聲和空中五彩繽紛的焰火交織在一起,為衛星發射場區的點燃了一個不眠之夜。
歐空局副局長大衛在成功消息宣佈後致辭,他首先讚嘆道,二00三年是中國航天的奇跡之年。最後,他説他要對中國航天科技人員説:“Thank you very much!”。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航天專家稱,奇跡不會憑空而來,它的出現需要實力。二00三年中國航天發射全線告捷,是中國綜合國力日益增強、航天科研能力與水平不斷提高的結果。
責編:劉雅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