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央視網評]該堅持的是仁愛,而非偏見

央視國際 (2003年12月01日 11:35)


  有組數據實在驚人:

  中國艾滋病患者現已達8萬人,感染人數或説84萬,也就是説千余名中國人中就有一人是艾滋病感染者。衛生部報告,如果不有力干預,2010年感染者將達1000萬人。

  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告誡説:中國正處在艾大面積暴發前夜,必須趕緊行動,才能在整個國家遭受致命性打擊之前,遏制艾的蔓延。

  形勢如此嚴峻,除了地區貧窮,社會預防醫療體系薄弱之外,社會對艾知識的普及宣傳嚴重滯後,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因為宣傳滯後,現在仍有很大比例的國人不知艾滋的危害而誤踏入高危人群;因為不識艾的危害,在中國農村地區,還有很多人在毫無防範的情況下以血換錢,在地下血站被無辜地感染艾滋又無意地傳染著艾滋。

  因為人們對艾滋的普遍無知,在社會遂有了一種無意識,不僅將艾的傳染源擴大,錯誤地以為在輸血、母嬰傳播、性傳播這些僅有的傳播途徑之外,HIV病毒還能通過人的唾液、握手甚至擁抱動作無限傳播。在無知中敏感地誇大性傳播一環,認為艾患致病原因都是因為不潔和邪惡。因為對絕症的恐怖,就認為艾的危險無處不在,艾患者是社會最危險的一類,而在冷眼鄙視中將他們遺棄。

  普遍無知帶來了歧視和偏見,艾滋病人的生存狀況實在不容忽視。

  因為在歧視中生存的人們,他們要想爭取到身邊親人的理解都需極大的勇氣,更不必説向社會公開病情,爭取到和平常人相當的工作機會,愛和被愛權利的艱難。被迫自動地與親人隔離,隱姓埋名,失去正常生活狀態下的一切,經濟上的弱勢並非他們真正的弱勢,不被人理解、無人分擔,心理和社會地位的弱勢才是他們真正的痛楚。不難想象,在那些公眾視野之外,沒有陽光溫暖,緘默和封閉的角落,在醫治環境極其惡劣的地方,病毒如何借助著鄙視、陰暗的目光,甚至過激報復的心理恣意張狂。

  現在對艾滋病的關注,最迫切地還是對艾滋病人生存現狀的關注,因為當今世界已形成共識:歧視、偏見,是我們對抗艾滋病的最大障礙。

  “我有一個夢想,如果有一天,我去醫院,可以坦然地對醫生説:我是HIV病毒攜帶者,請注意消毒,而醫生和其他病人都能很平靜、很友善。

  我有一個夢想,有一天,我可以重回父母親的懷抱,重新走進我的朋友和同事的身邊,接受他們的關愛和支持,自己不再一個人孤獨地數暗夜天上的星星。

  如果有一天,我去理髮,我對理髮師説:我是HIV病毒攜帶者,請注意消毒,而理髮師和其他客人都能很平靜。那一天,就是我們的節日!

  那一天,所有的病人都可以站在陽光下,平等地享受生活的樂趣和生命的自由,享受家人和朋友的關心和鼓勵……我看見紅絲帶在迎風飄揚,那是生命奔騰的歡笑,那是愛心光輝的歌唱。

  那一天就是人類成功防治艾滋病的節日,它必將來臨。否則,那就是人類的悲哀,艾滋病魔還會猖狂下去。”

  這是被譽為中國最神秘病艾滋病人的黎家明在《最後的宣戰》一書中,關於人類理解、關懷和相互尊重的夢想,他用自已的泣血經歷警示出一種未來:如果人類的節日那一天不能到來,那是因為人類的悲哀還在繼續。

  呼喚理解和對生命平等的關愛,一種可貴的個體思想是,“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這種仁愛,並不僅限於心靈上的同情、悲憫,也是一種為他人設身處的著想,一種付出而自身必有的獲得。在對待艾滋患者的問題上,它宣揚的是關愛他人實際也是在關照自已的未來:因為誰也料不定我們可能有一天也會被誤輸感染有HIV病毒的血液而成為艾滋病患者,也許有一天我們也會迫切地希望身邊有不絕的笑容鼓勵讓我們堅強度過。

  呼籲關懷,一種人道的社會思想是──對抗歧視,關愛貴在堅持。

  也許我們的媒體對“艾滋嫌犯”、“艾滋扒手”這些帶有歧視色彩的詞語可以少用一些,對鉅資關押涉嫌犯罪的艾滋病人少一些獵奇報道,對艾滋病人的負面新聞少一些興趣,而將更多的話語空間讓給那些正遭受痛楚、無處傾述的人們,本來作為最弱勢的群體,他們所急需的是社會的理解和救助。

  也許我們的媒體可以在宣傳中更好地做到糾正歧視的榜樣作用。比如在採訪艾滋病人時,不是隔開距離,而是有一些意義非凡的握手、擁抱動作,在沉重的交談中更多一些人性化的表情,讓屏幕下的人們能貼心地理會到,在公共場所,握手、擁抱、共同進餐這些日常接觸行為非但不會給我們帶來致命危險,反而會讓我們得到一種豁達心胸的愛心體驗。

  也許我們的政府和媒體還應想到,艾滋病現在已是關係到國家民族發展存亡的大事,對它的關注就不應只是一時的熱點,在每年一度的“世界艾滋病日”前後,縱然有群體聚焦,臺上台下熱鬧非凡,而憂慮和悲憫卻不應被迅速冷卻遺忘,三百六十天的持續關注還是一種良知和責任。

  比如去年此時在央視《新聞調查》中在黑暗中接受專訪,以身説法,披露艾滋患者心路歷程的黎家明,他的生存現況是否已有好轉,他是否得到了社會更多的理解和幫助?所有曾被他感動的人們都會對他的命運和他所代表的那群人的命運心存疑慮,並希望媒體的持續報道。

  還比如救助艾滋孤兒,除了對高耀潔這樣的民間救助者表以敬意外,是否也該為這樣的愛心老人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即那些孤兒的生活費用和教育問題。在國家下文要求地方貼養這些孤兒,讓他們接受政府免費教育時,社會是否能關注過這一慈善行動在強烈的歧視氛圍中,能否善始善終得到實現!

  愛心需要宣揚;科學需要解答;責任需要行動;仁愛貴在堅持。(陶然)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進入網評天下 發表不群高見

責編:于冰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