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中國發展觀創新 踏上全面發展之路
央視國際 (2003年11月27日 14:39)
新華社北京專電 對中國這個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來説,即將過去的2003年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創新的一年。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鮮明地提出了樹立和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問題。
從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到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是中國發展觀的重大進步。
2003年,中國踏上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之路。
新發展觀體現了改革和發展的新要求
今年一季度,我國經濟增長速度達到9.9%,創下1997年以來同期增長最高記錄。3月份後,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使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受到衝擊,部分行業損失嚴重,就業再就業、農業生産和農民增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再加上國際經濟形勢動蕩加劇和接踵而至的國內自然災害,二季度經濟增長速度僅為6.7%。
面對這一情形,海內外不少人擔心:多年來一直保持高速增長的中國經濟是否會放緩步伐,全年經濟增長7%的預期目標是否能如期實現?
黨中央、國務院統攬全局,果斷做出了一手抓防治非典這件大事不放鬆、一手抓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的重大戰略決策。年中,中國人民在取得抗擊非典的重大階段性勝利的同時,也取得了經濟增長8.2%這一令世人注目的成績。
然而,反思這場災難,中國人民獲得的遠不止這些。全國上下更加深切感到: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應當更加重視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今年春夏,非典疫情嚴重的一些地區嚴重缺乏傳染病醫院的現實,暴露出我國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滯後。當時,摩根士丹利公司在一份報告中認為,非典可能成為中國發展史上的一個分水嶺,中國將從這次疫情中汲取經驗,崛起成為更強大的國家。
4月15日,胡錦濤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指出,要堅持全面的發展觀。
7月28日,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防治非典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更好地堅持協調發展、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
10月中旬召開的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溫家寶總理最近在接受外國記者採訪時説,我們新一屆領導通過抗擊非典型肺炎這場疾病,得到一個重要的啟示,就是要注意協調發展。城鄉發展不平衡,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平衡,就如同一個人一條腿長一條腿短一樣,一定會跌跤的。
人們從今年下半年中央召開的一些全國性會議議題看出,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正採取一系列重大舉措,切實解決生態、就業、教育、醫療、公共衛生以及農村教育等問題。在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同時,加快實施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更表明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謀劃東西互動格局的長遠考慮。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
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是改革開放25年偉大實踐總結,是全國人民戰勝非典得到的重大啟示,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要求。
新發展觀將深刻影響中國改革和發展進程
在河北省、天津市短短640公里的海岸線上,從北到南依次分佈著秦皇島、京唐、天津、黃驊四個大港口。儘管這幾個港口目前都“吃不飽”,但各自仍在不斷加大投資擴建力度。這不是個別現象。
2002年以來,我國鋼鐵、建材、有色金屬、汽車、紡織等行業快速增長,但無序競爭、低水平重復建設現象嚴重。今年夏天,全國電力緊張各地紛紛拉閘限電,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的生活,這與低水平重復建設不無關係。
因此,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的提出不是無的放矢,而是抓住了嚴峻現實問題的要害。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五個統籌”的鮮明論斷,必將有助於破解中國未來發展的難題:
——破解統籌城鄉發展的難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難點不在城市而在農村,要更多關注“三農”問題,打破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
——破解統籌區域發展的難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難點不在東部而在中西部特別是西部經濟落後地區。要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有效發揮中部地區綜合優勢,支持中西部地區加快改革發展,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鼓勵東部有條件地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
——破解統籌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難題。當前社會事業發展與經濟發展不相適應的矛盾日漸突出,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就是要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破解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難題。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以犧牲後代人的利益為代價。我國將摒棄以大量消耗資源、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模式,推動整個社會邁上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破解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難題。一方面要使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適應國際市場經濟的普遍規則,另一方面要積極參與國際經濟貿易規則的訂立、修訂和完善進程,使之符合中國發展的利益。
以人為本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今年4月,北京一位失業者因孩子患非典住院,難以支付救治費而陷入困境,這件事反映到中南海,立即引起中央領導同志的關注。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當即指示北京市,要本著對群眾高度負責的精神,盡力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並要求北京市儘快建立起社會救助機制。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在這件事上得到充分的體現。
今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開局之年。萬事開頭難。一些因發展不均衡而産生的深層次矛盾日益突出,城鄉差距、地區差距、貧富差距的不斷拉大,既是老百姓關心的問題,也是改革發展的難點。如何做到以人為本,圍繞“人”去考慮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制定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思想。
一年間,中央政治局召開過十多次會議,從研究解決困難群眾的生産生活問題,到研究解決“三農”問題,從研究部署加強人才工作,到研究部署公共衛生建設,每次會議的主題都是圍繞如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讓最廣大人民群眾都享受到發展的成果。
下崗職工再就業問題,大學生分配問題,農民增收問題,災民缺糧問題,失學兒童教育問題,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問題等,始終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惦記的“大事”:
——隨著“三農”問題的日益突出,黨中央、國務院對農村發展和農民問題給予更多關注。農村人口占中國總人口的60%以上,而農業佔GDP的比重已經下降到15%左右。今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要求,必須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更多地關注農村,關心農民,支持農業,把解決好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開創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新局面。今年以來,黨中央還下發了做好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意見,做出了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細心的人會發現,十六屆三中全會對深化農村改革做出了四項重大部署。
——為扭轉地區差距擴大的趨勢,黨中央、國務院對區域發展戰略進行了重新佈局。今年,黨中央和國務院正式實施了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戰略,這是繼實施沿海發展戰略、西部大開發戰略後的又一重大戰略決策。溫家寶總理三下東北,探討振興東北的新思路。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近日批准了首批振興東北的100個工業項目,總投資達610億元,這標誌著振興東北的戰略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中國經濟發展將呈現新格局: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有效發揮中部地區綜合優勢,支持中西部地區加快改革發展,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鼓勵東部有條件地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
——黨中央、國務院採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切實解決就業、教育、醫療、公共衛生以及社會公正等社會問題,要求加快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領域改革,促進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面對不斷加重的就業壓力和日益嚴峻的失業問題,黨中央多次研究就業再就業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部署。3月29日,中央政治局專門組織了第三次集體學習,研究世界就業發展趨勢,研究中國就業政策,這表明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解決就業問題的高度重視和理性思考。今年1月至8月,全國累計實現新增就業崗位590萬個,307萬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
從追求經濟增長,到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是我們的國家全面進步的標誌。以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為新起點,中華民族又開始了偉大的跨越。(記者 徐京躍、毛曉梅)
責編:范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