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負責人解答我國教育改革發展若干問題
央視國際 (2003年10月22日 16:13)
CCTV.com綜合消息:2003年9月19日至20日,國務院召開了全國農村教育工作會議,頒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教育部網站近日刊載了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訪談,內容涉及我國義務教育的發展、保障公民受教育的權利以及教育經費投入等備受社會關注的若干問題。
一、關於教育的均衡發展問題
問:請您介紹一下我國義務教育的發展狀況?
答:九十年代初,中國政府提出到20世紀末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10餘年來,中國政府始終堅持將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作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並制定一系列重大方針和政策大力推進“普九”目標的實現。截止到2000年底,全國實現了中國政府提出的“普九”目標,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例從90年代初的40%左右提高到85%,全國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從1990年的97.8%提高到99.1%,初中毛入學率從1990年的66.7%提高到85%以上,2002年更是達到92%。據2000年在巴西召開的九個發展中人口大國教育部長會議公佈的數據顯示,中國的小學入學率、初中入學率均位於九個國家的前列。
近年來,國家採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加快義務教育的發展,包括調整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全面實行“在國務院領導下,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新體制;加大政府財政對義務教育的經費投入,落實稅費改革中保證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的有關政策,“三保”(保工資、保運轉、保安全)工作初見成效,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辦學條件得到改善;積極扶持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接受義務教育,採取措施減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雜費、書本費和寄宿費等。
但是,由於經濟和社會的原因,我國的義務教育也面臨一些突出的困難和問題。我國義務教育總體水平低、基礎薄弱、發展不平衡的矛盾十分突出,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在辦學條件、師資水平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全國還有400多個縣尚未“普九”,一些已經“普九”的農村地區中小學基本辦學條件亟待改善,鞏固提高的任務十分繁重。中小學教師素質還不能完全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經費投入尚不能滿足事業發展的需要等。
問:現在中國東西部之間、城鄉之間義務教育發展水平存在著很大差距,國家將如何縮小這些差距?
答:根據國務院近期召開的全國農村教育工作會議和下發的《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精神,國家將從以下五個方面採取有力措施發展農村和西部貧困落後地區的義務教育:一是從2003年開始,力爭用5年時間完成西部地區“兩基”攻堅任務,使西部地區“普九”人口覆蓋率達到85%以上,青壯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已經實現“兩基”目標的地區特別是中部和西部地區,進一步鞏固成果、提高質量。經過不懈努力,力爭到2010年在全國實現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目標。二是進一步落實“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建立和完善規範的農村教育經費投入機制。三是進一步深化中小學人事制度改革,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促進教師合理流動,引導和鼓勵具有相應教師資格人員到農村中小學任教。四是積極推進農村學校的信息化建設,認真組織實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五是大力開展“兩幫扶”(幫扶中西部貧困地區、幫扶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工作。在繼續實施教育對口支援“兩個工程”(“東部地區學校對口支援西部貧困地區學校工程”和“大中城市學校對口支援本省、自治區、直轄市貧困地區學校工程”)的同時,建立東部地區經濟發達地區對口支援西部地區貧困縣、大中城市對口支援本省(區、市)貧困縣制度,並廣泛動員和鼓勵社會各界捐資助學,整體推進受援貧困地區的教育發展。
問:現在大中城市義務教育階段仍存在著一定數量的薄弱學校,社會各界對如何加強薄弱學校的建設,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十分關注。請您談談這方面的工作情況。
答: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在很多大中城市義務教育階段還存在一些薄弱學校。為解決這個問題,當前重點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1)大中城市要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制定中小學辦學條件標準,加大對薄弱學校的投入,改善辦學條件,儘快使薄弱學校達到各地的辦學標準。同時要從學校領導班子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改善生源質量、完善教育教學評估機制、調整學校佈局等方面全面加強薄弱學校建設。(2)各級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對薄弱學校建設工作的領導,要從當地教育、經濟發展水平的實際出發,制定加強薄弱學校建設的規劃和年度工作目標,提出加強薄弱學校建設的辦法和措施,儘快改造薄弱學校。(3)各地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對薄弱學校建設的督導檢查工作,並把這項工作作為領導幹部政績考核的重要依據。(4)各級人民政府要在解決薄弱學校問題的同時,積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滿足人民接受良好教育的願望。(5)進一步規範辦學行為。要保證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試就近入學,小學、初中不得以考試的方式擇優選拔新生。各類辦學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較高、社會聲譽較好的公辦中小學和幼兒園不得改為民辦或以改制為名實行高收費。
問:成人掃盲作為我國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請您談談我國掃盲教育的進展、個人脫盲標準和促進婦女掃盲工作的情況。
答:1990年國際掃盲年以來,中國政府積極推動掃盲教育的發展,兌現在《世界全民教育宣言》中的承諾,努力實現將文盲率在1990年的水平上降低一半的要求。1993年,中國政府提出了到2000年全國基本掃除青壯年的目標,即將青壯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根據1990年、2000年兩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我國成人文盲(15歲以上)數量從18200萬減少到8500萬,成人文盲率從22.23%降低到8.72%;青壯年(15-50歲)文盲人數從6171萬降到2044萬,青壯年文盲率從10.34%降到5%以下,實現了我國政府提出的到2000年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標,也實現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世界全民教育宣言》中將文盲率降低一半的要求。為此我國許多地區或單位也榮獲了“娜傑達 克 克魯普斯卡婭獎”、“野間掃盲獎”、“世宗國王獎”等國際掃盲獎勵和榮譽,充分反映了我國掃盲教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對世界掃盲行動做出了重要貢獻。2003年9月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局(UIS)公佈了全球過去10年掃盲最新統計數據並指出:在所統計的40個國家中,中國在掃盲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績最大。
關於個人的脫盲標準,根據城鎮和農村生産、生活的需要,經過大量調查研究和科學測算後制訂的標準是:企業和事業單位職工、城鎮居民識2000個漢字,農民識1500個漢字,能夠看懂淺顯通俗的報刊、文章,能夠記簡單的賬目,能夠書寫簡單的應用文。
中國政府十分重視婦女掃盲工作。教育部和全國婦聯共同開展了“巾幗掃盲行動”,設立了“巾幗掃盲獎”,在農村廣泛開展了婦女“學文化、學技術”活動,使婦女文盲率大幅度下降。1990—2002年全國脫盲的5040萬人中,有62%是婦女。成人婦女文盲人數由1990年的15900萬降到2000年的6181萬,婦女文盲率由1990年的32%降到2000年13.5%,10年間下降了一半以上。男女文盲率差別由1990年的19個百分點縮小到2000年8.5個百分點。青壯年婦女文盲數量由1990年的4443萬降低到2000年的1503萬,青壯年文盲率由1990年的14.78%降到2000年的4.21%,婦女文盲下降的幅度超過了全國文盲平均下降的幅度。為進一步掃除婦女文盲,國家將把婦女掃盲教育作為全國掃盲工作的重點,推動各地積極實施婦女掃盲項目;在課程改革中以婦女學習為重點,確定適合婦女需求的內容、課程;國家新增的掃盲獎勵經費重點獎勵掃除婦女文盲先進地區;注意選聘婦女掃盲教師;實行掃盲工作責任制,把婦女掃盲任務落實到村,落實到人。事實上,目前中國的掃盲教育對象大多數是婦女,所有的措施都是圍繞這一需求制訂的。
問:民辦教育作為我國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國家採取了哪些措施促進民辦學校和公辦學校的共同發展?
答: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民辦教育有了長足的進展。各級各類民辦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比重逐漸增大,民辦教育的質量也不斷提高。民辦教育已經發展成為我國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民辦教育的發展為群眾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性的教育機會。儘管如此,從總體看,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來看,公辦學校由於發展歷史較長,仍處於強勢地位。但是,隨著近年民辦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和質量的逐步提高,特別是法制與政策環境的不斷完善,民辦學校的國民學校待遇和平等地位不斷提高。為了形成公民辦教育共同發展的社會環境,近年,我國採取了一系列重大的政策措施。
第一,制定和頒布《民辦教育促進法》。2002年底,我國制定和頒布了新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從法律上明確了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的同等地位,明確了民辦學校的舉辦者、教師及學生與公辦學校的平等權利。如對民辦學校實行與公辦學校相同的稅收優惠政策,明確民辦學校的學生與公辦學校具有相同的就學、升學待遇等。
第二,為了營造公辦和民辦學校之間公平競爭的社會環境,採取措施規範了公辦學校的辦學行為。如規範公辦中小學轉制學校和高等學校民辦機制二級學院的辦學行為,要求採取民辦機制辦學的公辦學校必須實行法人、校舍、財務、和教學上的獨立。這些措施的實施,對於制止公辦學校辦“校中校”、“翻牌”和打著轉制名義的“亂收費”等不公平競爭行為,形成公辦和民辦學校之間公平競爭的環境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二、關於公民受教育權的保障問題
問:隨著進城務工就業農民不斷增加,其子女就學問題日益突出,請問國家將如何解決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的教育問題?
答: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和農村産業結構調整步伐的不斷加快,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的就學問題日顯突出。針對這一問題,教育部和國家有關部門提出要以流入地區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為主,採取多種形式,依法保障流動人口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具體來説,各級政府要把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納入城市社會事業發展計劃,將較多承擔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就學學校的建設列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各地財政部門要安排必要經費,對接收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就學較多的學校給予補助;城市教育費附加中要安排一部分經費,用於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通過設立助學金、減免費用、免費提供教科書等方式,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的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就學。通過建立完善的保障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制度和機制,促進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受教育的環境明顯改善,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程度達到當地水平。
問:國家採取哪些措施保障少數民族學生的受教育權利?
答:我國有55個少數民族,人口1.06億,佔全國總人口的8.41%。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大力扶持少數民族教育事業,使少數民族受教育的人口大幅度增長,少數民族地區青壯年文盲率已平均降到了15%以下。其中朝鮮族、滿族、哈薩克、蒙古族等7個少數民族文盲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根據西部大開發和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國家對少數民族的教育給予重點支持。中央財政設立民族教育專款,對少數民族辦學中的特殊困難給予必要的支持。此外,國家在分配其他各項教育專款時都給予民族地區特殊的傾斜。為加快少數民族專業人才的培養,國家在招生和培養方面對少數民族考生採取“降分錄取,先辦預科打基礎,後上本科專業,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等措施,加大了對少數民族人才的培養力度。到2002年,全國已有17個省、區和部委所屬的100多所高校辦有民族預科班和民族班,年招生已達1.2萬人。在本科和研究生統招政策上,採取“同等條件,優先錄取”,“適當加分錄取”等措施,為少數民族學生創造了更多的升學深造機會。截止到2002年,全國各級各類普通學校中少數民族在校學生總數為1990.57萬人。
我國《教育法》第十二條規定:“少數民族學生為主的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進行教學。”我國《義務教育法》第六條規定:“招收少數民族學生為主的學校,可以用少數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教學。”目前,我國使用21個(其他少數民族有沒有文字)民族的29種文字,編輯出版幼兒、中小學、中等專業學校、成人、職業技術教育以及民族高等學校部分專業的教材。其中正式列入中小學課程計劃,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教學的有:蒙古、藏、維吾爾、哈薩克、朝鮮、壯、彝、柯爾克孜、錫伯、傣、景頗等11個民族文字。每年編譯出版的少數民族文字教材達3500多種。
問:國家如何保障殘疾人平等受高等教育的權利?
答:中國政府歷來重視身體殘疾學生上大學的問題。1991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殘疾人保障法》和1994年國務院出臺的《殘疾人教育條例》都明確規定:高等學校必須招收符合國家規定的錄取標準的殘疾學生入學,不得因其殘疾拒絕招收。1998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又通過了《高等教育法》,其中第九條重申了“高等學校必須招收符合國家規定的錄取標準的殘疾學生入學,不得因其殘疾拒絕接收”的有關內容。從法律上保障了殘疾人上大學的權利。為保障殘疾人平等受高等教育的權利,我國明確要求:對肢體殘疾、不影響所報專業學習,且高考成績達到錄取要求的考生,高等學校不能因其殘疾而不予錄取。同時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殘聯參加高校招生錄取工作,切實保障殘疾人上大學的合法權益。
問:國家採取了哪些措施禁止教師體罰學生?
答:我國《義務教育法》第十六條規定,“禁止體罰學生”;《教師法》第三十七條也明確規定“體罰學生,經教育不改的”,要給予教師“行政處分或者解聘”,“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但由於受中國“師道尊嚴”傳統觀念的影響和教師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環節,一些法律意識淡漠、師德素質較差的教師的確存在體罰學生的現象。為了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我國教育行政部門一貫重視教師的教育政策法規教育和師德建設,教師在培訓、進修或繼續教育中,要將法制教育列為必修課或考核內容,組織教師系統學習法律知識;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建立健全師德建設的各項規章制度,努力建立起以教育為基礎,以制度建設為核心,以督導評估為手段的有效的師德建設工作機制,使師德建設工作步入經常化、制度化軌道。
問:國家對學校組織學生開展勤工儉學有什麼規定?
答:根據國務院發佈的《全國中小學勤工儉學暫行工作條例》的規定,中小學校可以開展“勤工儉學”活動。其主要目的是促進教育與生産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部分改善辦學條件和師生的福利。《條例》對學校開展“勤工儉學”的範圍、條件等,都作了明確規定,特別是嚴厲禁止中小學組織學生參與有毒、有害、爆炸等物品的生産工作。
為了保證中小學勤工儉學健康發展,教育部多次發文並加大檢查執法力度,要求學校開展勤工儉學,必須納入學校正常的教學計劃,不得隨意增減時間;必鬚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特徵,組織學生參加力所能及,以服務社會、服務社區為主的勞動;必須保證學生安全,嚴禁參加有毒、有害和危險的生産作業以及超過學生身體承受能力,有礙學生健康成長的勞動。
問:在學校中是否存在灌輸意識形態的現象?是否因此對學校教育帶來負面影響?
答:首先需要説明的是,灌輸意識形態的説法不準確。準確地説,學校進行的是意識形態教育或者價值觀引導,這是世界各國學校帶有普遍性的作法。事實上,任何一個國家、民族都有自己的意識形態,只是稱謂不同,有的國家稱之為意識形態,有的國家則稱之為價值觀。任何一個國家民族都在用自己的意識形態或價值觀引導人民,以增強國家和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我國學校的意識形態方面或價值觀引導,是根據大中小學學生的認知水平、心理髮展水平和生活實際循序漸進地進行的。例如,小學低年級(1-2年)開設的《品德與生活》課程,通過深入淺出的啟蒙教育,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小學中高年級(3-6年)開設《品德與社會》課程,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引導學生逐步建立對社會生活的初步認識;初中階段開設《思想品德》課程,圍繞個人與他人、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係,講授道德、心理、法律和國情等常識,引導學生感悟人生的意義,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基本的善惡、是非觀念;高中階段開設的《思想政治》課,簡明扼要地講授經濟學、哲學和政治學的基本知識,引導學生初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大學階段系統講授哲學、政治經濟學和法律等相關知識,培養學生的理論思維能力、觀察和分析社會現象的能力以及政治和法律意識等。
我國各級各類學校都在努力採用易於學生接受的方式進行意識形態教育或價值觀引導。如小學低年級以密切聯絡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或遊戲為載體,小學高年級注意用學生身邊的事例進行教學,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會;大學階段立足於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學習,學校普遍開展了課堂討論、課外讀書會和辯論會,並安排一定時間的社會實踐,這樣的教學方式受到學生們的歡迎。
三、關於教育投入問題
問:教育投入是教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請您介紹一下我國教育投入的情況。
答:近幾年來,隨著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我國的教育投入保持了較快增長,教育經費投入總量有了較大的增加,為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保障。
教育投入總量持續增加。2002年,全國教育投入總量達5480億元。這一數額,比2001年的4638億元增加842億元,增長18.2%;比1997年的2532億元增加2948億元,增長116.4%。1997年至2002年,教育投入平均每年增幅達16.7%。
各級財政預算內教育撥款快速增長。2002年,各級財政預算內教育撥款總數達3114億元。這一數額,比2001年的2582億元增加532億元,增長20.6%;比1997年的1358億元增加1756億元,增長129.3%。1997年至2002年,各級財政預算內教育撥款平均每年增幅達18.1%。
財政性教育經費佔國內生産總值(GDP)的比例連年提高,不斷取得新突破。1997年至2002年,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佔GDP的比例分別為:2.5%、2.59%、2.79%、2.87%、3.19%、3.41%。2002年比1997年提高了0.91個百分點,是自1989年對此項指標進行監測以來的最高水平。
問:近幾年來,各級政府特別是中央和省級政府在增加教育投入上採取了哪些具體措施?
答:一是中央出臺了“1個百分點”政策(即:自1998年起至2002年的5年中,中央本級財政支出中教育經費所佔比例每年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這一政策,是近幾年來在解決教育經費問題上的一個重大突破。中央財政“1個百分點”的政策出臺後,全國大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也相繼比照中央的做法,增加了本級財政的教育經費支出。1998年至2002年,僅中央本級財政通過增加“1個百分點”,5年累計就比1997年(1997年中央級教育事業費僅為89億元)增加教育經費489億元。
二是各級財政努力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增加了教職工工資支出。中央財政為支持中西部貧困地區建立農村中小學教職工工資保障機制,2001年起,每年安排農村教職工工資轉移支付資金50億元,用於補助這些地區發放教職工工資。
三是實施“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1995—2000年,國家實施了第一期“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中央財政投入專款39億元,地方配套資金87億元,共計126億元。“十五”期間,在一期工程的基礎上,中央財政再安排50億元,加上地方配套資金,實施第二期“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兩期“義教工程”,中央和地方財政總投入近200億元,是我國有史以來財政資金投入最多的教育扶貧工程。
四是實施“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國務院決定2001年至2002年中央投入30億元資金,加上地方多渠道籌措的資金,由教育部、原國家計委、財政部和地方各級政府共同實施了“全國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到2002年底投入危房改造資金總量達120億元,共改造農村中小學危房3000萬平方米,使全國中小學危房比率降低了2個百分點。
五是1998年至2002年,中央共計安排148.2億元國債資金,用於加強西部地區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和高等學校擴招。
問:國家在資助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入學和完成學業上採取了哪些重要措施?
答:近年來,教育部會同有關部門致力於建立完善的資助貧困學生的政策體系,加大對困難學生資助的力度,不斷擴大資助範圍,主要出臺了以下兩個重要措施:
——2001年,教育部、財政部、國務院扶貧辦聯合發文,要求各級政府都要建立助學金專款,並逐步加大投入力度,切實保證助學金制度的順利實施,保證貧困中小學生順利入學和完成學業。從2001年開始,中央財政增加投入,每年撥款1億元,設立“國家義務教育貧困學生助學金”專款,全部用於西部貧困地區和革命老區的中小學生雜費減免和生活費補助,每年約有100萬中小學生得到國家義務教育貧困學生助學金的資助。同時,地方各級政府也採取了相應措施,資助或減免貧困學生的學、雜費和書本費。如北京、浙江、廣東等省(市)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減免雜費、課本費,對貧困的寄宿學生給予生活費補助。其他省份,如河南、陜西、青海等省級教育和財政部門也都相繼設立了義務教育助學金專款,對農村貧困學生和城市低保家庭子女減免義務教育費用。
——2001年,教育部和財政部聯合發文試行對全國部分農村地區家庭經濟困難的中小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制度。2001年,中央財政安排1億元,用於向未“普九”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中農村貧困中小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2002年增加到2億元,2003年進一步增加到4億元。免費教科書的對象也由未“普九”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中的農村貧困中小學生擴大到中西部農村地區貧困中小學生。其中,從2003年下半年起,對新疆經濟困難的56個縣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實行免費提供教科書。截止到目前,已約有1700萬人次的中小學生獲得免費提供的教科書。
問:目前,農村義務教育投入有什麼新變化?今後一個時期,國家還將採取什麼重大投入措施支持農村地區發展義務教育?
答:新變化主要體現在:
一是各級財政對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明顯增加,農村義務教育投入格局發生變化。1997年,全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預算內撥款為430億元,佔當年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總投入的54.8%;2002年,全國財政預算內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撥款達到了990億元,佔當年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總投入的78.2%,五年間,增加了1.3倍。
二是近幾年來,中央財政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支持明顯增加,主要體現在工資性轉移支付和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同時加大了對農村義務教育的專項支持。2002年,中央財政用於農村義務教育的支出為359億元,佔全國財政預算內農村義務教育支出的36.3%。在中西部地區,中央財政投入所佔的比重就更大。
重大措施主要有:
一是中央決定,今後國家新增教育經費主要用於農村。
二是繼續實施“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從今年開始用三年時間,中央將安排專項資金60億元,主要支持中西部農村地區基本掃除現存的中小學危房。
三是實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從今年起,爭取用五年左右時間,以地方政府投入為主,中央安排專項資金,在試點的基礎上分步驟實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使所有的中西部農村小學教學點擁有教學光盤播放設備和成套教學光盤,使所有的中西部農村小學建有衛星教學收視點,使所有的中西部農村初中擁有計算機教室,全力構建遍及全國農村中小學的現代遠程教育網絡。
四是大力加強對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力度。到2007年,爭取使全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都能享受到“兩免一補”(免雜費、免書本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的政策,努力做到不讓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將安排專項資金,加大投入,保證這一政策的順利實施。
問:全國的教育經費投入數據是如何統計得出的?
答:我國全面系統的教育經費統計工作始於1989年,此後,不斷加以改進和完善。每年年初,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各級教育、財政部門根據上一年度財務決算等資料,按照教育部、國家統計局、財政部制定的統一填報説明、統一的報表表式,組織各學校和有關教育事業單位採用統一的軟體匯總程序,從最基層的單位開始填報《教育經費統計基層報表》,經過鄉鎮、縣(市、區)、地(市)、省級教育主管部門逐級匯總,得出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全年度的統計數據。全國年度的統計數據則由教育部匯總各省份數據得出。然後,教育部對全國的匯總數據進行分析核對,包括抽樣檢查部分地區的統計數據,在此基礎上,再經國家統計局、財政部審核無誤後,全國的經費統計數據才能最終確定。此後,完全依照統計結果,公開出版《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全面、系統地反映全年度全國教育經費的來源和使用情況;而且,每年由教育部、國家統計局、財政部三家聯合向全社會發佈《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提請社會監督教育的投入情況。
責編:劉雅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