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十六屆三中全會 理論突破意在改革攻堅
央視國際 (2003年10月22日 15:08)
瞭望週刊消息:最新一期《瞭望》週刊發表文章稱,新的改革實踐呼喚新的理論。在改革的關鍵時期,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以完善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觀點,這些理論上的新突破必將對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産生極大的推動作用。
文章指出,全會提出了“五統籌”市場化改革的新要求,指出“要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體制保障”。“五統籌”的改革要求體現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改革、發展、穩定緊密結合、相互統一的新的改革思維,反映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廓清了完善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大思路。
文章寫到,全會提出了“使股份製成為公有制主要實現形式”的新觀點,指出“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使股份製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需要由國有資本控股的企業,應區別不同情況實行絕對控股或相對控股”。
文章還寫到,全會突破了把公有制主要實現形式定位於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的傳統觀點,提出要通過發展公有資本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使股份製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理論上的突破必然帶來中國混合經濟的大發展,使公有制實現形式進一步多樣化,從而增強公有資本特別是國有資本的滲透力和影響力。
全會提出了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新思路,指出“要大力發展和積極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禁入的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及行業和領域。非公有制企業在投融資、稅收、土地使用和對外貿易等方面,與其他企業享受同等待遇。要改進對非公有制企業的服務和監管”。全會提出了“不禁止則自由”的新思路,為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進一步掃清了制度性障礙。不僅如此,全會還針對現實中對非公有制經濟的歧視性政策,規定非公有制企業與其他企業一樣享受“國民待遇”,強調對非公有制企業既要改進監管,又要改進服務。
全會提出了産權制度改革的新論斷,指出“産權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內容。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産權制度,有利於維護公有財産權,鞏固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有利於保護私有財産權,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有利於各類資本的流動和重組,推動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有利於增強企業和公眾創業創新的動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礎和市場秩序。這是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的內在要求,是構建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基礎。要依法保護各類産權,健全産權交易規則和監管制度,推動産權有序流轉”。實踐證明,市場經濟作為交換經濟順暢運行的前提,是産權明晰。市場經濟越發展,産權關係越複雜,産權的明晰界定就愈加重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無論如何都繞不過産權制度改革這一關。
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産權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內容;闡明了我們要建立的現代産權制度的四個基本特徵;論述了建立現代産權制度四個“有利於”的重要意義和一個“內在要求”、一個“重要基礎”的關鍵作用;提出了保護各類産權等等新的政策要求。這一系列的新論斷,言簡意賅,內涵豐富,為中國經濟改革繼續深化,完成“攻堅”任務,提供了至關重要的理論前提。(趙長茂)
責編:劉雅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