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神舟快報]七大系統總指揮系列訪談:顧逸東

央視國際 (2003年10月16日 18:27)

  CCTV.com消息:(央視報道)載人航天工程是我國航天史上規模最大、系統組成最複雜、技術難度最高的工程,工程可以劃分為七個系統,分別是航天員、飛船應用、載人飛船、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通信和著陸場。本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圓滿完成和七大系統的密切配合息息相關,中央電視臺將七大系統的總指揮一一請到了演播室,白岩松對他們進行了專訪。

  顧逸東 飛船應用系統總設計師總指揮 視頻


  白:通過剛才我們的節目,大家在演播室裏頭陸續已經認識了三位今天大家非常關注的人物,有發射場系統的張建啟,有運載火箭系統的黃春平,有航天測控與通信系統的總設計師于志堅,那麼接下來走進我們演播室的是飛船應用系統的顧逸東。可以説這個段落,應該跟我們所有的人都非常有關係的。

  顧總,咱們這個系統,這句話不知道説得準不準?他説,載人航天是花錢的,但是應用系統做好了將來是能給咱掙錢的,這説法有道理嗎?

  顧:我想有道理。因為載人航天最終的目標還是要應用,也是造福人類,所以我想現在的投入馬上得到回報不一定可能,但是今後肯定對社會、對人類會有回報,而且有很大的回報。

  白:今天早上,“神舟”五號安全的返回了地球,我們第一個航天員也非常的健康,大家非常開心。但是除此之外,大家其實也在關注,我們收到很多消息,剛才你也看了,裏面有很多的問題都和你的系統有關,大家還是非常關注應用。這次神舟五號可以介紹給我們的,和我們每個人有關係的應用的試驗啊,科學的準備,都有哪些方面?

  顧:我們在整個載人航天工程當中,在空間應用方面安排了很多項目,神舟五號為了航天的安全我們安排的相對比較少,而且突出怎麼保證空間的安全。一個是空間環境,對於軌道的高能輻射,高能電磁,高能質磁,高能正離磁來進行探測,主要是為航天員提供安全保障。另外,我們在地面還有空間環境的監測。

  另外,我們在返回艙有微重儀,這個實際上是對於航天進艙活動的情況下,對於整個艙段的微重力水平進行測量。那麼整個載人航天過程中,我們安排任務比較多,主要是兩大塊,一個是空間科學試驗,大家也比較關注這個事,包括空間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包括空間材料技術,當然有包括微重力。還有一些天文的探測,空間物理和空間環境的探測。

  另外我們也發展了一些比較先進的搖桿器,對地球表面的陸地、大地、海洋進行探測。因為神舟五號第一次載人,所以安排的項目比較少。

  白:這個問題也非常有意思,一位觀眾朋友問,説以前我們想象的是航天員上天以後好像有很多的動作,這一次通過你們的節目也看到,他更多的時間是躺在那兒,從我們應用系統來説,這次為什麼沒有大量安排我們的航天員整個20多個小時的時間人為的試驗?

  顧:我想以後會安排,而且以後我們的載人航天試驗主要是依靠航天員主觀能動性,甚至會有一些專家上天,這一次活動限制的辦理比較嚴格,我們希望在首次飛行當中能夠使航天員取得一些空間飛行的經驗,不僅為他,而且為今後我們整個航天隊伍取得經驗,所以主要的工作不是對於科學試驗的操作,而是完成整個艙,我們飛船的主要飛行任務,主要從這個方面考慮。

  白:雖然這次我們航天員沒有進行旅行應用的試驗等等,但是相關的項目你們其實早準備好了?

  顧:我們在載人航天工程當中安排了一個應用系統,目標就是為了今後有人參與的空間試驗和空間應用來打基礎。當然,我們也等待航天員上天,同時更多、更好的具備這樣一些操作能力,正好可以更好和空間科學試驗結合起來,我們的目標還是有人參與空間試驗。

  白:我們注意到,這一次我們選拔飛行員,從1506名裏頭最後挑出了一名,成為咱們第一個航天員。在今後的航天員選拔之中,要為你這塊考慮的因素會不會慢慢加大?我的意思是,這一次我們更多的考慮是心理素質、身體的健康狀態,失重、超重情況下身體抗載能力。那麼將來在有關學科方面的水平還要更高,比如我採訪了一個俄羅斯的航天員居然是一個博士,是地球物理方面的博士。您今後也陸續在科研領域裏非常有建樹的人成為我們的航天員來幫助你更好的應用。

  顧:我相信是會的,首先作為一名航天員需要非常非常好的心理素質,需要非常果敢,需要非常鎮靜。我們的航天英雄楊利偉,我們也看到,也非常感動他這方面的素質非常強。他的首次表現,大家都認為非常出色,是超乎預料的。今後如果有可能選拔科學家的航天員,我們首先也還要考慮他這方面的素質,同時也需要有一些專業性知識,我想有可能從我們飛行員當中培養航天員,經過一段訓練也能夠部分或是全部來適應一些科學操作或者初步的操作。我想這個方面可以從兩個渠道來考慮,這是我個人的一些看法。

  白:這層窗戶紙—“因為第一個完成又安全回來”一捅破以後,將來恐怕應用的考慮會更多。這次神舟五號大家其實也在關注,今天回來的是返回艙,大家也知道,軌道艙留在整個軌道中繼續旋轉,裏頭是否也有很多你的項目?

  顧:是的,我想這也是我們國家載人飛船工程一個很重要的特點。一方面,我們三艙的結構滿足了載人任務的要求,同時,大家注意到有一個叫“軌道艙”,它既是航天員在太空中可以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同時也可以安裝一定量的科學儀器,那麼如果今後有條件的話。我們的航天員進艙也可以進行操作或者觀測的活動,同時它也可以作為今後開展下一步交會對接的目標。所以它是一個多用艙,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特點。神舟2號,一直到5號都在軌道艙安裝了科協儀器。

  我提到了空間生命試驗儀器、空間生物技術的試驗儀器,空間材料的試驗儀器等等,都分別安裝在不同的艙段,其中也包括飛船的軌道艙,它可以運行半年左右的時間。剛才提到我們在神舟3號、4號都安裝了一些新的儀器,這些儀器需要進行空間的試驗,需要進行空間的考核,今後也會發展人際交互的一些方式。今後人上天以後,這方面的技術發展還是有非常大的前景。

  白:其實涉及到這方面,不知道我們的導播是否也準備了相關的片子。比如説神舟飛船搭載物的實驗,發現太空環境能夠改變植物的基因,太空花會明年上市等等這方面的內容,其實我相信在今後的時間這方面的內容我們都會陸續地了解,我們在頂上進行試驗的時候,是因為它的環境是我們地球不擁有,還是我們希望通過它那樣的環境改變的東西能使我們將來每個人更多的收益?

  顧:我想首先在太空這樣一個軌道空間,飛行器裏頭環境和地面是不同的。其中有一些是地面非常難模擬或者完全無法模擬的,比如説微重力,地面上只有在很短的時間裏頭,比如説飛機的拋物線飛行,或者從塔墜落的過程當中短短幾秒中才能有微重力持重的時間,而在軌道空間我們可以持續成年的微重力環境。這個環境,我們地面是從生命科學來,我們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它的發生、發育、發展這個過程,全部在重力環境下。一旦在微重力環境下,這個生命的個體到它的細節、細胞,這個基因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這個是無法實驗的,另外空間還有一些特殊的輻射環境,這樣一些環境在地面上是很難綜合,也很難模擬。

  白:它那樣一個實驗室可能是我們地面上花很多錢也未必建起來的環境。

  顧:沒法建。

  白:因為您既是我們整個應用系統的總指揮,又是總設計師。我記者可能會有一些帶有科學幻想的問題,剛才我們看到的裏面大部分都是花草或者種的一些草等等,很少看到一些讓我們吃的,是否在您的應用系統中也有一些吃的應用,假如要讓我們吃的話,是否要做很多的檢測,對我們的身體健康沒有害的影響。

  顧:如果有吃的東西,我們要注意食品的安全問題,目前來講,我們在應用系統安排在空間科學實驗裏頭,可能往制藥分析去做一些應用基礎研究的工作安排比較多一些,因為也是有關人類健康的,像這樣的試驗,也是利用太空的微重力條件,使得一些在地面難以融合的細胞融合起來産生新的物種,另外像藥物性質的生物大分子更好的分離成化,對人類的健康起很好的作用。從生物技術的角度來講,地面上我們也在發展,在微重力條件下,由於重力對流消失以後,可能得到的純度更高,可能産量更大,像這樣一些工藝,它的一些基礎的問題,研究工作可能不管是今後基本工藝的發展,還是産生新的藥物的品種可能會有很大的作用。

  白:你的一個問題其實已經解答了我個兩個問題,因為我接著想問題就是制藥這方面,還有一個,在我們路程當中,從神舟1號到現在很多試驗,有一些領域我們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顧:應該説,我們的空間科學試驗取得了很多成果。同時,我也想説,整個空間科學實驗是一個過程,就是説,我們在這個開發資源的過程當中需要做很多努力,首先,我們在這個載人飛船工程當中,我們安排的試驗是瞄準了國際上比較弱的點,也是我們自己科研創新的這樣一些項目來安排,同時空間科學實驗的一些基本技術,還有空間環境當中解決的一些共性問題,比如生物活性的保存問題,溫度的控制問題等等,這樣一些基本問題,應該説載人飛船工程前期試驗當中得到了比較好的解決。也就是説,我們具備了進一步發展的載人空間實驗的這樣一些基礎。這個我覺得是一個很大的收穫,我們的基礎需要一步一步的夯實,我們的探索需要一步一步的深入。我想今後這方面的工作會有進一步的推進和發展。

  白:我在異想天開,談到應用我們主要的目前是在太空中進行了很多的試驗,無論藥品、植物、生物等等,回到地球變成一種應用,是否也存在另外一種應用,比如説地球不存在微重力,在這種環境下對人類的生存有更好的了解,更方便的面對這種環境的時候,意味著有朝一日有太空客車的時候,我們更多的人可以去太空旅遊。另一種在太空的應用?

  顧:一是開拓人類的視野,人類對世界萬物的探索永遠不會停止的,永遠不會停止的。人類一旦離開的地球束縛以後,他的視野,他的知識會得到空前的增長,可能人類還想著擴大自己的疆域、生存空間,我想這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第三,我們服務於人類的太空設施,今後可能在載人航天情況下,這樣一個太空系統可能更具有它的活力。

  另外,就是我們開拓空間應用,這個應用包括剛才講的有關於空間生命、生物技術,空間材料等等這樣一些技術的發展。在微重力條件下開發這樣的資源,可能會産生在地面上得不到新的資源,可能會發現一些地面上發現不了的現象,來推動我們整個知識寶庫,增加我們人類的認識,同時也會産生一些新的技術,最後實際上還是造福于我們人類生活。

  白:有一點我們感觸很深,今天上午採訪前三位系統的老總的時候,他們或多或少在發射過程一種緊張的心態,因為畢竟存在一定的未知和相當大的風險,我想知道,你作為應用系統的總設計師,在整個發射過程的20多個小時時間內,你的心態怎麼樣?是否存在緊張呢?

  顧:同樣,因為我們空間試驗也好,空間探測也好。最後能夠在載人飛船上實現,畢竟要通過工程的方法實現,那麼工程就有風險。一方面我們也關注航天員,航天員第一次上天,大家為航天員的安危,當然也有一點揪心。當然,人回來了,大家歡欣鼓舞,至於我們自己的項目來講,也是同樣,每次我們的結果需要到太空當中證實,我們的一切系統完好,我們的系統應該算是比較複雜的,從空間觀測設備技術含量比較高,系統相當精密、相當複雜。我們的空間科學實驗儀器也是一樣,也是一經過我們10幾年的努力,在地面進行了大量的試驗,按照空間環境的要求。

  在空間特殊的熱環境這樣一些要求,反復地進行了試驗。我們的空間科學實驗在五次飛船上每次都不一樣,所以可能風險更大一些,因為飛船火箭一步步改進、一步步成熟。按照空間實驗,所以每次有所不同,每次技術狀態都是新的,所以我們的風險可能更一些。

  白:您的揪心程度什麼樣?

  顧:在發射之前,在拿到結果之前都是放不下心,只有看到實際的數據,看到了試驗的結果這個心才放下來。

  白:你帶的這個徽章。

  顧:這是航天發射的一個紀念章。

  白:從什麼時候開始帶的?

  顧:從我們飛船系統的總指揮袁家軍院長送給我起,我一直帶在身上。

  白:作為應用系統來説,你和航天打交道已經多少年了?

  顧:我從94年開始正式參與航天工程工作,92年我也參加了我們國家載人飛船工程的論證,這個論證對我來講既是個學習的機會,也是使我産生更濃厚的興趣,希望能夠參加載人航天工程的初因。94年開始我擔任載人航天工程的總設計師,從那個時候起,我實際介入到載人航天工程中去,承擔一定的責任。

  白:我們什麼時候更好的看到,比如説有一天研製出來的食品,如瓜果梨桃,能跟我們見面?

  顧:我想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但是我想只要我們勇於探索,不僅瓜果梨桃,一些我們非常需要的藥品都有可能,只要不斷開拓空間實驗、空間科學。

  白:今天的確我們在為航天員圓滿地完成了中國航天員的飛行感到驕傲和特別自豪,有的手都拍疼了,但是今天的驕傲其實意味著對你們更加的期待。

  顧:是,這也是我們感覺到責任重大的一個原因。因為載人航天最終是要應用,需要給社會回報,要給全國人民交一份我們已經取得了滿意的答卷,一方面前五次我們取得了比較滿意的科學實驗成果,但是遠遠不夠,根據中央載人航天飛行三步走的目標,以及我們首次載人飛行圓滿的成功,我們看到了一個非常光輝的未來,就是我們國家在載人航天這個征程上會有更大的發展,我們國家會發展空間實驗室這樣一個大系統,這將為我們空間科學實驗和應用創造一個更好的環境,有一個更好的平臺,我相信我們國家在空間科學和應用方面,伴隨著我們國家載人航天這樣一個事業的發展,會有更加輝煌的未來,也會給人民創造更多的財富。

  白:我們也期待著在你們那個最遙遠,但是又最讓人期待的實驗室會傳來和我們每個人有關係的好消息。多謝!

  (版權聲明:此稿為本網特稿,未經央視國際網站明確書面許可,不得轉載或轉貼。)

責編:揚國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