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志談載人航天

央視國際 (2003年10月16日 09:35)

  新華網酒泉10月16日電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志15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指出,發展載人航天,對於增強國家綜合實力,促進科技進步,培養科技隊伍,提高國家威望,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等,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事實證明,黨中央作出發展載人航天的決策是非常正確的。

  王永志説,載人航天是當今世界技術最複雜、難度最大的巨型航天工程,需要有許多高新技術的支撐和強大的經濟實力作保障。載人航天技術的發展,實際上預示著一個國家在科技和經濟領域的實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數發達國家擁有載人航天工程。載人航天工程涉及眾多高新技術領域,包括近代力學、天文學、地球科學、航天醫學、空間科學等學科,以及系統工程、自動控制、計算機、推進技術、通信、遙感、新能源、新材料、微電子、光電子等,這些領域的高新技術誰也不會賣給你,是花多少錢也買不來的。發展載人航天,實際上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整體科學技術水平。

  王永志指出,我國的載人航天事業,走的是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之路,雖然起步較晚,但一開始就站在了高起點上,它所涉及的主要關鍵技術都是我國創造的。以飛船為例,原蘇聯和美國在研製載人飛船時都經歷了體積由小到大,乘員從單人到多人,結構由單艙到多艙的發展歷程。我國自行研製的“神舟”號飛船,由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和附加段構成,可容納3名航天員,返回艙直徑2.5米,是目前世界上可利用空間最大的飛船。飛船的軌道艙兼具生活艙和留軌試驗艙的功能。返回艙返回後,同國外廢棄軌道艙的做法不同,“神舟”號飛船的軌道艙可留在軌道上數個月,作為一顆科技衛星繼續進行空間科學探測和技術試驗。軌道艙的多適應性為今後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實施飛船和空間飛行器交會對接技術的突破奠定了基礎。“神舟”飛船的研製成功,使我國的載人飛船技術達到國際第三代載人飛船的水平。

  王永志介紹説,與飛船的研製過程一樣,火箭系統、測控通信系統等,也都採用了大量自主創新的新技術。正是在攻克一系列技術難關的過程中,帶動了一大批高新技術領域的水平提高,促進了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全面進步。

  王永志説,發展載人航天有利於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太空有許多對於人類有著重要價值的資源,如太空具有在地球上難以模擬的、獨特的高真空、強輻射、微重力等環境,為科學研究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實驗場所。另外,隨著人類的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人們已經意識到,地球資源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人類為了社會進步和生活,需要不斷擴大活動的領域。載人航天活動,就是人類擴展活動領域和進一步大規模開發與利用空間資源的重要手段。

  “如果沒有當年‘兩彈一星’等諸多重大科學工程的帶動和牽引,就不會有今天的運載火箭商業發射服務,不會有核電站、衛星通信、航天遙感等産業的興起,也不會有我國的計算機及其應用行業、微電子行業以及玻璃鋼行業、特種冶金行業的發展。”王永志説,“我們可以預計,載人航天工程的實施,必將會帶動和促進一大批相關産業的發展。”

  王永志説,發展載人航天對於科技隊伍的培養、國家的安全防護等,也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實施載人航天工程中,一大批中青年已經成長起來,成為航天事業的中堅力量。在載人航天工程科技人員隊伍中,35歲以下的年輕人已佔到70%以上,他們是我國航天事業後繼有人、興旺發達的標誌。(記者奚啟新、白瑞雪)

責編:劉雅虹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