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火箭專家劉竹生展望中國運載火箭未來前景

央視國際 (2003年10月16日 08:46)

  新華網酒泉10月16日電 “標準化、模塊化、集成化”,這是火箭專家劉竹生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對中國運載火箭發展前景作出的展望和預測。

  劉竹生説,目前我國的一種火箭一年最多進行兩次發射,因此火箭往往是單件生産。由於質量檢查要求從産品中抽取一枚用於檢查,小批量生産勢必造成浪費。今後我國的火箭研製應該著眼于基本型火箭的研製和批量生産,在此基礎上根據每次發射任務和指標的不同進行組合和功能改進。這樣不僅能提高火箭的質量,而且可以大幅度節約成本。

  “這就好比搭積木一樣,”劉竹生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儘管都是相同的木塊,卻能用不同的方法組合出不同的形狀來。”

  推進劑的改進是這位火箭專家關注的另一個問題。他説,目前我國二級火箭芯級和助推器均使用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推進劑。這種推進劑有一定的腐蝕性和毒性,要求發射場區採取很多防污染的措施,而且火箭殘骸落地後的殘留推進劑也存在一定的不安全因素。“改用無毒推進劑是未來火箭發展的必然趨勢。”劉竹生説。

  現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火箭系統總設計師的劉竹生,從1963年開始從事火箭研製。他的成就之一是率先攻克了運載火箭助推器捆綁分離技術,填補了我國捆綁火箭技術的空白,使我國進入世界捆綁運載火箭的先進行列。

  對於衛星發射的前景,劉竹生充滿了緊迫感。“衛星發射市場的現狀是供大於求,美國、歐洲空間局、俄羅斯、烏克蘭、日本等各方競爭激烈。我們必須具有前瞻性目光,在技術、功能上走在前面。”

  我國的運載火箭群體是由4個系列12個型號的“長征”火箭構成的。截至今天,“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成功把50多顆國産衛星、20多顆國外製造的衛星和5艘“神舟”飛船送入太空。(記者曹智、白瑞雪)

責編:劉雅虹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