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連喜:建立健康公共空間 拓展網絡公益特徵
——央視國際網絡負責人劉連喜在2003中國網絡媒體論壇主題討論中的發言
央視國際 (2003年10月10日 11:41)
CCTV.com消息:在2003中國網絡媒體論壇的主題討論中,央視國際網絡負責人劉連喜做了題為“建立健康公共空間 拓展網絡公益特徵”的發言。發言全文如下:
網絡媒體的公益性在中國現代化與信息化加速進行的當前尤其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網絡媒體可以利用網絡先進平臺拓展自身的公益性,這集中表現為傳播先進中國文化、樹立優秀民族精神、弘揚社會正氣、整合社會資源、履行社會責任等。在這方面,與其他兄弟網站一樣,央視國際網絡也進行了許多有益的嘗試和探索,特別是在建立健康的公共空間和拓展網絡的公益特徵方面,有一些值得總結的實踐。
一、網絡學術空間的構建——《電視批判》:《電視批判》是CCTV.com獨立創辦並著力打造的網上學術品牌欄目,以“分析電視現象、思考電視文化”為焦點,以傳播先進文化、繁榮電視創作為己任。其形式上以定期網絡互動“專家論壇”為特色,利用網絡超文本鏈結的優勢,拓展多維度傳播的學術視野,凸現鮮明的“批判性”特色。這個欄目推出一年多來,有近200位來自北大、清華、北廣、社科院等學術機構的國內知名專家學者作為“特邀專家”與網友交流。他們對電視傳播領域系列熱點問題的探討在傳媒研究領域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在互聯網上如何精心打造學術論壇品牌?CCTV.com在多方面的借鑒和探索中獲得了這樣一些體會:
1.借鑒電視談話類節目形式,營造無限網絡互動空間。《電視批判》借鑒電視談話類節目特點,在嘉賓與網友之間設立“網絡主持人”這一角色,有效引導網友與嘉賓進行“主題討論”。同時,利用網絡傳播的海量與交互性強的特點,更大程度地拓展了談話傳播的空間與容量。與電視傳播的有限時長和單線流的傳播特點限制了學術討論不同,網絡的優勢十分明顯,例如超文本鏈結、無限的網絡空間的營造。這些使得網絡在學術空間的開拓上顯示出電視所難以比擬的優勢。
2.衝破學術圍墻,推進學術民主,碰撞智慧火花。儘管“對話”作為一種學術探討形式從柏拉圖延續至今,但在印刷媒體和廣播、電視等單向傳播的電子媒體中,這種“對話”實際上很難真正實現。《電視批判》把專家教授從三尺講臺請進網絡演播室,利用網絡傳播通道將他們的學術風采和前沿思想傳播到網絡所及的每一個角落,同時讓網友隨時隨地參與平等討論。這正是古老的“對話”傳統的一種有力的當代表現形態,有助於推進學術民主和碰撞智慧火花。該欄目還先後到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廣播學院等院校推出“大學生談電視”系列活動,吸引大學生的關注與參與。
3.規模化、品牌化,打造精品特色學術論壇。《電視批判》誠然由於依託中央電視臺而具有得天獨厚的媒體優勢,但仍然從做大、做強、做出品位上下功夫。第一,精心選擇德藝雙馨的一流專家學者做嘉賓;第二,精心策劃學術熱點和前沿話題;第三,精心組織論壇,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立體風貌。欄目從創辦之初就不以點擊率為目標,在做好日常互動論壇工作的同時積極推進學術活動的圖文直播,使學術活動的傳播插上網絡的翅膀。這種高品質的學術風格定位吸引和培養了一大批大學學歷以上的網民,在全國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傳媒研究領域引起了強烈反響。
二、以網絡的公益特徵帶動網絡媒體品牌的提升。CCTV.com在創建時的初衷是利用互聯網平臺為其母體中央電視臺服務,但在幾年的探索中已重新定位為以新聞為主的具有電視特色的綜合媒體網站,並提出“傳播中國,視聽全球”的發展理念,以及“四個新”的發展戰略──央視網上傳播的新陣地、央視名牌節目推介的新通道、央視國內外影視節目購銷的新平臺、央視新的經濟增長點。為此還提出了服務和整合、發展和創新、全球化傳播這個“三步走”發展計劃。
正是在建設新媒體、承擔先進文化的傳播任務的過程中,網絡的公益特徵獲得強化。這集中表現為開闢具有鮮明公益特徵的特色各具的系列公共論壇,如新聞類的《網評天下》,人物類的《在線主持》和《點擊主持人》,旅遊服務類的《人在旅途》及學術類的《電視批判》等。經過幾年的努力,CCTV.com已經建立了相當規模的專家庫,與首都乃至全國各地的相關專家和業界人士建立了密切的業務聯絡。《電視批判》、《線上故事》等欄目,發揮了網絡媒體多元化、個性化和大眾化的優勢,成為對中央電視臺電視節目很好的延伸。中央電視臺臺長趙化勇在肯定CCTV.com幾年來工作成績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要求:CCTV.com是中央電視臺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緊緊依託中央電視臺發展自己、壯大自己,成為中央電視臺宣傳的主陣地之一。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趙啟正在看了央視國際網絡的新版後,高度評價説:“十分驚喜,煥然一新,與眾不同,便於閱讀”。
實際上,央視國際通過拓展網絡公益特徵,提升網站品牌形象的實踐也並不是央視國際一家所為。國內的許多知名網站都在開展類似的活動。例如,人民網的“強國論壇”、新華網的“發展論壇”、中青網誌願活動、千龍網公益頻道等網絡媒體為社會提供健康的公共空間,提供教育、醫療、健康、愛心、救助等,利用網絡傳播優勢開展公益事業方面,都做出了有益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成果。公益性已經成為網絡媒體的基本表現和根本屬性,成為網絡媒體社會責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建立現代網絡公共空間,推助中國社會文明的進步。網絡媒體歸根到底要為現實社會服務。其服務對象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個體受眾、社會、國家和人類。它們之間的關係是層層推進的。在當代中國,正在進行加速現代化建設,建立健康的網絡公共空間對中國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1.建立公共空間與調節現代社會矛盾。與傳統社會相比,現代社會最引人注目的特徵之一,就是作為公民的個體對公共事務的廣泛普遍的參與。根據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理論,公共空間是與整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相伴隨的,新聞媒體是公共事務的平臺。在當代中國,現代化進程速率加快和公共領域的擴大是極為明顯的兩大特徵。一方面,中國現代化的速度十倍于曾經早期現代化的西方國家,社會運動、矛盾、變化和整合正在中國發生;另一方面,隨著中國社會現代化的進程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中國社會的公共空間在不斷擴大。建立健康文明和規範的社會公共空間,對於中國社會的發展和現代化的進行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2. 網絡在公共空間的位置。網絡在公共空間構成中處於一個至關重要的位置。從它的匿名性、互動性看,它為公共空間的構成提供了一個根本保證。以往的媒體如電視、廣播都是一種單向的、被動的傳播,對參與傳播的接受者來説是一種嚴重的不平等的關係,妨害了傳播各方平等地、經過充分討論的交流。網絡在公共空間的位置不僅是重要的,而且其價值觀念、社會規範、責任和義務都和傳統的媒體沒有本質的不同。但是,網絡對承擔公共領域的建設、現代意識在當代中國的培育起到更為特殊的作用。網絡究竟應該承擔何種社會責任?迄今為止,沒有任何實體、任何個體,提出了一套能夠解決這種矛盾的完整而系統的理論,這也是需要我們進行探索和實踐的現實問題。
3. 作為主流網站如何構建當代中國公共空間的實踐。央視國際的探索和實踐,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一是如何有效地擴大網絡社會的公共空間,二是如何形成一個為社會各方能夠普遍認可的傳播規範,建立一個文明健康的公共空間。主流網站是同樣追求點擊率、同樣追求讀者的網絡媒體。一個沒有充分反映各方意見和實現充分互動的網站,是無法生存下去的。區別在於,它在選擇意見和觀點上更加謹慎,它只選擇那些能被社會、各方廣泛一致同意的價值觀念和文化,反映在傳播內容上,就是弘揚人類優秀的精神文化。
和其他媒體相比,對網絡的成就目前還難以評價,但20年之後,它們對社會的塑造作用將變得激動人心。她將在中國社會邁向現代化的進程中扮演著其他媒體所無法替代的作用!對此我們深信不疑!對此我們充滿奮鬥的渴望!
責編:慕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