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十六屆三中全會:新的任務 新的起點

央視國際 (2003年10月10日 11:33)

  新華網北京10月10日電 25年前,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為標誌,神州大地涌動改革春潮。困擾中國幾千年的溫飽問題迎刃而解,民族復興的大業展現出光明的前景。10年前,十四屆三中全會勾畫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帶來了經濟社會的極大發展。中國人千百年的小康夢得以實現。

  11日,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即將召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將是會議的重要議題。為適應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進步加快的國際環境,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新要求,必須加快推進改革,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産力,為經濟社會發展繼續提供強大動力。這已經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

  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市場經濟”如今已成為中國人再熟悉不過的名詞。儘管還要經受改革的陣痛,儘管仍有思想的碰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億萬人民的這一歷史選擇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改革開放之前,一盒火柴提價,還要交由中央討論決定。僵化的體制,嚴重束縛生産力的發展。中國共産黨從解放生産力和發展生産力這一社會主義的本質出發,在沒有成功先例可以學習的情況下,領導全國人民,開始了破舊立新的艱難探索,踏上以市場為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的征程。

  從最初“摸著石頭過河”,到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從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到邁向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顯示了中國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的決心。

  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後,黨的十四大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引領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到2000年底,我國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已經確立,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

  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並把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作為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內容。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夢奎説,下一步的經濟體制改革,不是另起爐灶,而是在已經初步建立的體制框架基礎上繼續努力,做“完善”的文章。

  造就發展奇跡的成功之路

  “計劃”漸行漸遠,“市場”正滲透入人們的生活中間。

  國家的五年發展安排,第一次棄“計劃”而不用,從“十一五”開始正式更名為“規劃”;企業的生産,不再聽命于上級的安排,而是按照國內外市場需求;農民按反饋信息種起大棚菜、反季節菜……説起這些變化,人們已習以為常。

  改革在不少領域取得重要突破。所有制結構日趨多元化,呈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市場體系基本形成,生産要素市場初具規模。農産品指令性計劃已全部取消,工業品指令性計劃僅存5種;新型宏觀調節體系建立,間接調節方式開始發揮主要作用。宏觀調控重點由干預微觀經濟轉向調節市場供求總量變動;收入分配改革逐步深入。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産要素相結合參與分配的新制度正在形成;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正構建起一張“社會安全網”;政府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步伐加快。行政審批和微觀經濟干預逐步減少。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的過程,就是中國經濟加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過程。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四屆三中全會,再到即將召開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中國的改革走過了輝煌的25個年頭。這25年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經濟實力增長最快、人民得到實惠最多、社會主義制度顯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最強的25年。

  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前聯邦德國、日本等曾經創造過經濟“奇跡”。六七十年代,韓國、新加坡也創造了經濟增長紀錄。八十年代以來,中國成為世界上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中國經濟在過去長達20多年的時間裏,保持了年均9%以上的高速度,創造了世界經濟增長史上的新奇跡,刷新了世界紀錄。社會生産力的極大解放,使人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不但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正朝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目標邁進。

  一場前無古人的變革

  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是一場前無古人的偉大變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建立到完善,絕不是一路平坦,而是充滿艱辛。在過去25年,特別是近10年積累的經驗,將為下一步體制改革提供寶貴的借鑒。

  改革的內容十分廣泛,改革的舉措涉及利益,牽一髮而動全身,必須採取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結合的辦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部長盧中原説,最近十多年來,國有企業改革、計劃體制、財稅體制、金融體制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等相繼進入攻堅階段,既需要統籌規劃,協調推進,同時也要審時度勢,不失時機地實現改革的重點突破。實踐證明,高屋建瓴,統攬改革全局,循序漸進和大力度突破相輔相成,既減少了社會震蕩,又避免了重大改革久拖不決。 以開放促改革,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個鮮明特點。回顧改革的歷程,每一次開放都為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機。2001年12月,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從爭取加入世貿組織,到加入之後遵守其規則,從政企分開、轉變政府職能,到打破壟斷、鼓勵民間投資,其中的每一個理念、每一項措施都推動了中國經濟體制向市場化邁進的步伐。

  正確處理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係,是保證改革成功的一個關鍵。否則,改革不但不會成為發展的動力,反而會成為穩定的隱患。在這方面,我們有許多成功的經驗,也有一些需要總結的教訓。經濟學家董輔礽説,如果在商品供應缺口較大的情況下,全面放開價格,價格必然暴漲,影響社會穩定。1988年價格闖關選擇的時機不對,結果造成價格飛漲,價格改革也停了下來。

  經濟的快速增長,改革實踐經驗的積累,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但是,許多深層次的矛盾需要下大力氣解決。機遇與挑戰並存,困難與希望同在。站在新的起點上,中國的改革將向縱深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一定能夠實現。(趙承 劉錚 馮曉芳)

責編:劉雅虹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