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會十四大:困難職工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
央視國際 (2003年09月22日 19:29)
新華社北京9月22日電 :他們在為找到一個養家糊口的崗位揪心,他們在為籌措孩子的學費為難,他們在為數目不菲的醫藥費犯愁……
他們是困難職工,各自的經歷催人淚下。如何對他們進行有效的幫助,一直是擺在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面前的一道難題。
出席中國工會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們熱切地呼籲: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時候,困難職工絕不能成為被遺忘的角落。
困難職工生活無小事
在中國工會十四大上,來自各地的代表們講了許多關於困難職工的辛酸故事:
雲南洗衣機廠一位姓夏的職工,雙眼視網膜脫落,高昂的就醫費用使得全家捉襟見肘,三口之家只能靠100多元的生活費艱難度日。
天津職工杜雅萍因單位在年末沒有與她續簽合約,成了失業人員。後來她根據勞動法要求單位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卻遭到拒絕。
原昆明一家建築公司被兼併後原老闆逃跑,王四妹等9名職工失去了工作和生活來源……
困難職工群體因何産生?河南代表邵敬春認為,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有三條:一是下崗,二是職工本人或家屬殘疾、患重病,三是拖欠、停發、減發工資及養老金。
寧夏代表邢國寧説,困難職工的生活非常脆弱,就像一葉風雨飄搖的小舟,經不起大浪衝擊。一場大病就足以使全家陷入窘境,找工作信息不靈,受了委屈無處傾訴,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懂得怎樣打官司,也打不起官司。有些困難在其他人看來不成問題,對於他們來説,卻常常是難以逾越的關卡。
靠集體力量給他們再造一個家
“一個人、一家人勢單力薄,依靠集體,力量就大了。”邢國寧代表説。
2002年1月,天津市總工會率先建立了天津市困難職工救助中心,配備專職工作人員,為全市困難職工提供信訪接待、政策諮詢、生活救助、就業幫扶、法律援助等“一條龍”服務,受到了職工和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不讓一家一戶生活過不下去。”救助中心法律援助部為困難職工杜雅萍申請勞動仲裁。用工單位敗訴後,杜雅萍得到了近5千元的經濟補償。
得到救助的困難職工張建璽説:“救助中心給的1000元錢對有的人或許不算多,也不可能解決我家的所有困難。但是,它卻讓我有了繼續生活下去的勇氣。”
經過充分調研,中華全國總工會開始推廣天津的經驗,目前全國已有11個省級工會、154個地市級城市工會和300多個縣級工會成立了困難職工幫扶中心,為困難群眾分憂解難。三年內在全國200個大中城市將陸續建立困難職工幫扶中心。
天津的困難職工崔家敏説:“在我最困難的時候,困難幫扶中心讓我有了一個可以依靠的地方了。”
社會各界加強配合是當務之急
雖然全社會給予了困難職工各種形式的幫助,依然有很多問題尚未得到很好的解決。出席工會十四大的代表們紛紛提出建議。
“幫扶困難職工是工會的職責,但不僅僅是工會的職責。”陜西代表盧紹彬説,“這是一項系統工程,黨、政、工要密切配合,企業和社會也要大力支持才行。目前有些地方黨政機關重視不夠,不少企業只顧追求經濟利益,對困難職工不聞不問,給困難職工幫扶工作造成很大障礙。”
河南代表邵敬春認為,必須將援助困難職工的各項優惠政策落到實處。她説:“國家出臺的政策都很好,但是基層常常執行不到位。解決困難職工問題,工會起到的更多是協調作用,工商、稅務等政府部門落實國家政策是關鍵。”
盧紹彬代表説,送錢送物,只能解燃眉之急,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困難職工問題,還是要提高他們自力更生的能力,從單純的“輸血”變為“造血”。比如加大對困難職工的技能培訓,提供及時的就業信息。同時,困難職工自身也要轉變擇業觀念。(新華社記者 杜宇 李柯勇)
責編:周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