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沿淮災區重建見聞:越過汪洋洪水的眼界

央視國際 (2003年08月07日 16:24)

  新華網合肥8月7日電 在通往安徽省阜南縣曹集鄉的道路兩邊,觸目都是洪水剛退後的泥濘,黑而粘的土地上點綴著小潭的積水,浸泡了20多天的農作物軟弱無力地趴伏著。   

  村民張西琴正忙著拔掉地裏死去的毛豆秧。“我們先整整地,犁過以後曬一曬,然後再種上蘿蔔、油葵和白菜。有些品種從來沒種過,但鄉里有專門的技術人員指導。如果天氣正常,80天后就能收穫了。”   

  沿淮地區走出洪水陰影顯然還需要時間。但是,12年內經歷兩次特大洪災的農民們已經轉入了災後重建。和張西琴一樣,災民們領到政府免費發放的晚秋作物種子後,對水退後的搶種補種早已做好了打算。   

  曹集鄉所在的蒙洼地區,在今年的淮河洪水中經歷了兩次蓄洪。第一次蓄洪後,張西琴家及時搶種了綠豆,但又被第二次蓄洪沖掉了。然而,面對顆粒無收的田地,這位57歲的農村婦女沒有報怨:“洪水漲上來誰都沒辦法。1991年的時候,我們只是等,而現在我們還有機會。”   

  阜南縣副縣長楊文久説,今年災民安置得要比12年前那次淮河洪災時好得多。“所有災民都在蓄洪前就被轉移安置了,對他們的生活救濟、災後生産指導也很到位,老百姓對政府的信任度提高了。”   

  阜南縣郜臺鄉各個莊臺雖至今仍被水圍困著,而生産自救卻早在災民手頭的柳編活兒裏悄無聲息地開展起來。劉店村莊臺上的村民安秀梅對記者説:“家裏的地都被淹了。1991年的時候,我們全指望著地裏那點收成,而現在大家都忙著編柳編,多了一個創收的門路。”   

  當地盛産耐澇抗旱的杞柳,以杞柳為材料形成的柳編工藝已有約400年曆史。如今郜臺鄉的柳編産品已遠銷海外,還進了沃爾瑪超市,農民收入因此大增。走向“全球化”的柳編産業,已使農民的眼界越過了原先賴以生存的一畝三分地,越過了望不到盡頭的汪洋洪水。   

  柳編大戶劉維利在蓄洪後的一個月裏一刻也沒閒著。“今年3月剛買的電腦幫了我的大忙!洪水期間,我在網上賣了20萬元的柳編産品,還通過電子郵件聯絡了10多萬元的訂單。”劉維利對洪水沒能阻斷自己和外面的生意往來感到慶倖。   

  除了調整種植業結構、發展特色産業,一些災區還嘗試著在生産自救中尋求發展。潁上縣湯店鎮就制定了擴大養殖規模的詳細規劃。據湯店鎮黨委書記張志剛介紹,今年淮河流域大面積受災,搬遷災民喂養的大批家禽家畜都亟待出售。災民們在鎮政府的鼓勵下,積極收購外地牛羊,準備在洪水過後擴大養殖規模。   

  張志剛説:“我們還打算從合肥市購進30萬隻雛雞,如果年底雞全部出欄,不僅可以彌補洪水造成的耕地損失,平均每個農民還能增收200多元。”   

  洪水猛漲還毀掉不少魚塘。湯店鎮一邊對本鎮1000多畝水毀魚塘架網攔截,減少損失,一邊陸續組織災民外出收購魚苗。目前,收購到的約2.5萬公斤魚苗已被投放到現有魚塘喂養,估計年底可以出售。   

  洪水依然無情。今年的淮河洪水在水勢、水位上均創歷史記錄,比12年前來得更為兇猛。然而,災後情形卻是大不相同。(武書 周雷)

責編:唐峰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