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抗洪救災勝利的反思:救災需要市場機制

央視國際 (2003年08月06日 16:30)

  新華網合肥8月6日電 今夏淮河抗擊特大洪災初勝,各級政府科學運籌調度、應急機制的有效運用發揮了至關緊要的作用。但記者輾轉災區現場採訪,發現了一個值得深思的現象:繁重龐雜的救災與重建事務維繫于政府一身,社會力量非常欠缺。本就捉襟見肘的災區財政要投入鉅額資金救災,災後的發展無疑將背上沉重包袱。在城裏人已經普及保險概念的今天,能不能在農村救災和重建中也建立起市場機制呢?

  截至目前,安徽省的災害損失為160多億元、受災人口2800萬人、農作物絕收面積1000多萬畝。而政府下撥的救災經費只有1.5億元,災區獲得的財産理賠僅數千萬元。即便算上行蓄洪區補償、災後重建的財政性資金、暫未到位的各類保險賠付及社會援助,災區凈損失也在百億元以上。災區百姓要用勞動積累一點一滴地填滿這個巨大的“財富窟窿”後,才會恢復災前的經濟發展水準,這將使災區百姓奔小康的步伐比其他地區滯重得多。災區基層政府和百姓渴望著各種社會力量積極投身到救災和重建中來。

  今天,如果一個城市居民的財産因災被毀,他會獲得相當於大部分損失的保險賠付;而一個農村災民房倒屋塌卻只能獲得零星的補償。這中間的差距是什麼?是市場理念。據記者了解,安徽省絕大多數災區農民沒有參加財産保險。一般情況下,他們也缺少從銀行獲得小額貸款恢復生産的能力。在災害頻繁的淮河流域,農民幾乎是一遍又一遍地在災後“白手起家”,這種“受災──重建──再受災”的循環制約著沿淮農村的發展。

  用市場理念看,災害與商機就像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受災面積有多大,保險、銀行業的服務範圍就有多廣,商業潛力就有多大。僅就保險業一項,數千萬畝的農業保險和數百萬間農房及農村財産保險,就是一個廣闊市場,開拓的潛力異常巨大。奔波在城市大街小巷的保險業務員,是否也能跑到田頭地尾,把市場經濟的理念用平白樸素的話講給農民聽、把賬算給農民看,讓農民學會利用市場機制抵禦自然災害呢?(陳先發)

責編:唐峰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