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洪峰衝擊 淮河干堤安然無恙 科學抗洪顯神威

央視國際 (2003年07月16日 19:35)

  新華社合肥7月16日電:今天,淮河第二次洪峰有驚無險地到達洪澤湖。千里淮河干堤在兩次洪峰的猛烈衝擊下安然無恙,未發生重大險情,抗洪鬥爭取得了初步勝利。

  今年入汛以來,淮河發生了超過1991年的大洪水,正陽關等站點水位甚至超過歷史最高紀錄。但淮河流域無論是災情還是經濟損失都遠遠小于1991年。來勢兇猛的洪水一直處於調控之中,22個行蓄洪區只使用了9個,區內20多萬群眾提前從容安全撤離,無一傷亡。

  “科學的力量在今年淮河的防汛抗洪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淮河防總常務副總指揮、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主任錢敏説,今年淮河抗洪從戰略思路到具體措施都發生了許多新變化,初步改變了單純依靠“人海戰術”的傳統抗洪方式,實現了從被動應付到主動引導的重大轉變,抗洪過程呈現從容應對、忙而不亂、有序推進的新特點,體現了以人為本、尊重自然規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防洪新理念。

  科學組織,科學指揮,形成全流域相互協調的新機制

  今年6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由豫、皖、蘇、魯四省政府和淮河水利委員會等組成的淮河流域防汛總指揮部宣告成立,它是我國第四個流域性專業指揮部,在國家防總的領導下,在淮河流域指揮全流域防汛抗洪工作。在統一的組織指揮下,今年沿淮各省顧全大局、相互配合,出現了團結治水的新氣象。

  錢敏告訴記者:“從當前淮河防洪的實踐看,淮河防總已在上下游各省間的組織協調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大大提高了防汛抗洪的效率。”

  6月30日16時,淮河王家壩站水位超過警戒水位;45個小時以後,水位迅速上漲,超過了保證水位,淮河防汛形勢十分危急。7月2日晚,國家防總緊急會商,在聽取淮河防總和安徽省防指的意見後,決定開啟王家壩閘向蒙洼蓄洪區分洪。3日淩晨1時整,王家壩分洪閘開啟,到7時,王家壩水位開始回落,標誌著此次開閘蓄洪、削峰取得成功。

  7月3日20時,在淮河上遊堤防承受巨大防洪壓力的緊急情況下,河南省防指向淮河防總發出關於要求安徽省扒開方集草壩行洪的請示。同日21時15分,淮河防總與安徽省防指就此事進行緊急協商,安徽省防指表示同意。第二天14時安徽省扒開方集草壩行洪,緩解了上遊壓力。

  7月3日,蚌埠閘水位迅速上漲、蚌埠市防洪圈堤受到威脅。淮河防總考慮啟用懷洪新河分洪。但懷洪新河的啟用,勢必增加洪澤湖的防洪壓力。為了大局,7月4日淩晨1時20分,淮河防總向安徽、江蘇兩省防指發出關於啟用懷洪新河分洪的命令,10時懷洪新河啟用分洪,淮河中游水位迅速下降。

  科學預報,科學調度,掌握控制洪水的主動權

  制定科學的防洪預案,通過科學決策對洪水進行科學調度,在今年的淮河抗洪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淮河防總秘書長、淮委副主任汪斌説,早在汛期到來之前,淮河的整體科學防洪預案便已制定。沿淮22個行蓄洪區每一個都有預案,包含了行蓄洪區的調度運用、安全撤離組織、報警與通信、安置措施、生活保障、衛生防疫及其它措施等內容,並附有居民安全撤離安置示意圖。同時,淮河流域各省、市、縣也都制定了詳細的防洪預案。

  科學決策來自現代化的信息收集、分析和預測系統。目前淮河流域建立了先進的降水、洪水預報預測系統,運用雷達和衛星雲圖等先進的探測手段,預測預報未來降水,水情人員根據已經發生的降雨作出洪水預報,供防汛決策時參考。今年無論是在氣象、雨情、水情信息的傳輸過程中,還是在降水預報和洪水預報的計算過程中,都充分地利用了先進的通信技術及計算機技術,如今24至48小時的預報計算過程比1991年提前了3個小時以上。在今年的降水預報中,還首次實現了定量和定點預報,使得洪水預報能夠直接採用降水預報成果,大大增加了洪水預報的預見期。原來的洪水預報是2天,現在可以達到3天。

  7月3日王家壩第一次開閘分洪,就是根據水情、雨量進行科學預測、科學分析的結果。在科學預報的基礎上,國家防總在聽取各單位意見後,決定在王家壩水位達到29.3米時開閘分洪,為減輕淮河中游防洪壓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淮河目前還建立了異地電視會商和實時圖像監控系統,大大提高了決策的效率。7月10日22時,國家防總、淮河防總和安徽省防指三地會商蒙洼蓄洪區二次分洪的問題。僅僅通過1小時的電視會商,便決定11日零時開始分洪,王家壩閘二次開閘分洪,再次減輕了淮河干流的壓力。

  有計劃、有步驟地對9個行蓄洪區的運用,更是體現了科學決策、科學調度的重要作用。

  7月11日上午9時,受淮河第二次洪峰影響,正陽關水位達到26.57米,不僅超過了保證水位,而且超過了第一次洪峰的最高水位,如果不及時分洪,將會危及淮北大堤、淮南煤電能源基地和京滬鐵路的安全,防汛形勢十分危急。

  國家防總、淮河防總和安徽省防指進行了緊急會商。當時可供分洪降低正陽關水位的有4個行蓄洪區,如何花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效益,成了會商考慮的首要問題。城西湖蓄洪區是沿淮最大的一個蓄洪區,分洪效果最好,但需轉移安置的群眾和淹沒的耕地最多;姜家湖行洪區內有在建的治淮重要水利工程臨淮崗主壩。淮河防總專家根據未來降雨和洪水預報,經週密計算、反復比較和論證,認為利用人口較少的邱家湖行洪區和城東湖蓄洪區進行分洪,不僅可以有效降低正陽關水位,而且可使沿淮行蓄洪區的損失降到最低。

  7月11日中午,邱家湖行洪區和城東湖蓄洪區先後行蓄洪,使正陽關水位下降了32厘米,降至保證水位以下,淮北大堤經受住了第二次洪峰的考驗。

  科學規劃,科學使用,治淮骨幹工程發揮巨大作用

  1991年淮河洪澇災害過後,國家確定了19項治淮骨幹工程,展開了大規模治淮工程建設。到2002年底,工程已經先後開工18項,共安排投資198億元。

  這些按“上蓄、中疏、下泄”的原則進行科學規劃、合理佈局的重點工程,大大提高了淮河的防洪能力。淮河干流中上遊排洪通道得到擴大,王家壩以上排洪能力由4000立方米每秒擴大到7000立方米每秒,接近10年一遇標準。淮北大堤部分堤段按40至50年一遇防洪標準進行了加固。洪澤湖大堤通過加固,消除了險工隱患,通過新建入海水道工程,防洪標準可達到100年一遇。

  同時,為保障分洪時群眾的安全,在沿淮22個行蓄洪區內,已投資3億多元建設了莊臺、避洪樓、保莊圩和科學先進的預警系統,使行蓄洪時需要轉移的群眾減少了36萬多人。近年建設的四通八達的撤離通道,做到小的行蓄洪區24小時、大的36小時群眾可安全轉移。

  汪斌説:“科學規劃的防洪工程建成後,還要注重科學使用,才能使工程發揮最佳作用。通過統一指揮調度,打破地域界限,從全流域抗洪需要出發,通盤考慮什麼時候使用哪些工程,以花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成效。”

  在汛情到來之前竣工的淮河入海水道、懷洪新河、蚌埠閘擴建等重點骨幹工程,在此次抗洪中適時地發揮出重要作用,最大程度地降低了損失。此次懷洪新河的首次啟用,就大大減輕了蚌埠市的防洪壓力。

  7月4日,淮河防總下令提前開啟使用淮河入海水道,以加大洪澤湖下泄流量,提前降低洪澤湖水位,騰空庫容,迎戰洪水,這是淮河入海水道今年6月28日竣工以來首次運用,入海水道最大泄量達到1800立方米每秒,使洪澤湖的下泄流量大大增加。

責編:陸玨如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