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成關注焦點 專家細數防汛四大特點
央視國際 (2003年07月13日 21:10)
新華網合肥7月13日電 6月下旬以來,淮河流域出現持續大範圍降雨,淮河上中游干支流水位迅速上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13日,淮河水利委員會副總工程師羅澤旺向記者介紹了本次淮河防汛的四個特點。
第一,時刻準備,預案先行。羅澤旺説,淮河是中國最難治理的河流之一,它地處南北氣候過渡帶,降雨年際變化非常大,豐水年汛期的雨量多達枯水年汛期的幾倍,是中國洪澇旱災害頻發地區。因此,對淮河防汛來説,首要的工作便是做好防汛的各項預案。一旦遇到大洪水,按照預案進行洪水調度,有條不紊地開展各項防汛工作。第二,千方百計給中游洪水尋找出路。800年前黃河奪淮,打亂了淮河水系,下游最大的湖泊洪澤湖因多年泥沙淤積成為“地上湖”,淮河中游地勢平坦,每公里落差只有0.03米。當上遊干支流洪水迅猛匯集到中游時就下泄不暢,造成中游洪水流動緩慢,水位迅速上漲。因此,淮河防汛就是要千方百計給中游洪水以出路,讓洪水儘快下泄到洪澤湖,同時對淮河中游淮北大堤不構成威脅。第三,科學調度行蓄洪區是關鍵。淮河是寬淺型河道,沿淮有眾多湖洼地區,有調節淮河洪水的功能。但在歷史上這些河道灘地和沿湖洼地區居住了許多人,建國後國家將這些地區列為行洪區和蓄洪區。目前,沿淮22個行、蓄洪區共有居住人口約150萬,“人水爭地”現象非常嚴重,22個行、蓄洪區擠佔了河道20%到40%的流量,同時也失去了淮河洪水和湖洼地區的調節功能,所以淮河防汛最棘手的問題就是要盡可能地恢復這些淮河原有的功能。比如7月11日淮河干流重要站點正陽關水位創歷史新高,並繼續快速上漲,為有效地控制正陽關水位,淮河防總于當日啟用了邱家湖行洪區,後又開啟了城東湖蓄洪區進洪閘蓄洪,使正關水位下降了0.32米,大大減輕了淮北大堤的防洪壓力。另外,在本次防汛中,7日啟用荊山湖行洪區,啟用後不到1天內就將蚌埠水位降低了1.22米。
第四,淮河堤防標準比較低,防洪體系也還不完善,堤防的防守壓力非常大。目前,淮河流域可達到的防洪標準為:在上游水庫充分攔蓄,沿淮行蓄洪區順利啟用的前提下,淮幹上遊10年一遇、中游不足50年一遇;沂沭泗水系中下游防洪標準目前僅為20年一遇。所以在防汛工作中要依靠及時準確的水雨情信息,要靠科學調度洪水等辦法,使得淮河中游的洪水不超過保證水位。(沈翀 盧堯)
>>>進入 防汛專題
責編:范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