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韓國人談中國就豎大拇指 稱一定會成超強國家

央視國際 (2003年07月10日 15:06)

  國際在線消息:這幾年,一股“韓流”席捲了中國的許多城市。其實,如今的韓國也颳起了一股火熱的“中國風”,韓國人心中的“中國情結”越來越深了。

  韓國媒體關注中國

  韓國的媒體通常對外國發生的事情遠不如中國媒體那麼關心。但是這些年來,韓國媒體對中國的報道卻大大增加,從中國經濟發展成就到中國旅遊景點,從中國外交政策到到中國的考古發現,可以説是無所不包。其仲介紹中國經濟發展成就的報道最多。如今韓國人聊起中國時,絕大多數人都會翹起大拇指説:“中國,厲害!將來一定會成為‘超強國家’”。

  漢語熱持續升溫

  漢語熱是最能反映“中國情結”的現象之一。近幾年,學習中文的韓國人越來越多,各種“中文補習班”、“中文培訓班”和“留學中國仲介機構”像雨後春筍一樣冒出來。韓國是中國最大的留學生來源國,在華韓國留學生約為3.6萬人,是位居第二的日本的2倍多。而在華韓國人總數竟超過了25萬,他們大多數也在努力地學習漢語。一些韓國父母在孩子上中學甚至小學時就送他們到中國來讀書。韓國不少政府部門把中文列為公務員第二外語考核科目,大企業內部都開辦了教中文的夜校。參加學習的不僅有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也有很多中高層幹部。記者的一個懂中文的韓國朋友在SK公司總部的中文夜校教中文,她説:“那些四五十歲的部長們學習特別認真,學習勁頭比年輕人還大呢,真讓人感動。”

  韓國中學生在英語之外,都需要學習第二外語。過去,第二外語一般都是法語、德語和日語,而現在把中文作為二外的學校越來越多了。韓國教育人力資源部的一份報告指出,目前二外選中文的韓國中學生超過了學生總數的10%,而要求學中文的中學生已超過30%。一位韓國外交官告訴記者,他和其他家長一樣,覺得孩子第二外語選擇中文比法語德語更實用。這位外交官和其他學生家長們曾多次要求學校開設中文作二外,學校也非常想這樣做,但是由於學漢語的人太多了,韓國的中文師資力量非常缺乏。與此相反,一些教德語和法語的老師現在處境艱難,因為越來越多的學生不再選他們的課了。這些教師已經組成工會,不斷向學校施加壓力,要求學校不要解雇他們。

  餐飲娛樂業刮中國風

  韓國人對中餐的興趣也越來越大。韓國原來就有不少中餐館,不過都是清一色的華僑餐館,味道大同小異,都是在魯菜基礎上根據韓國人的口味加以“改造”而成的韓式中餐。所以多年來韓國人心目中的中餐大多是炸醬面。近年來,韓國興起不少新派中餐館,廚師都是從中國內地招聘來的,菜的品種非常多,從炒菜到鴛鴦火鍋、羊肉串。最近,淮揚餐館也流行了起來。

  如果你跟韓國人聊起中國電影,10個人裏面會有9個人告訴你説,他喜歡張藝謀和鞏俐,並且會一口氣數出好幾部張藝謀導演的電影。前一陣子《還珠格格》在韓國風靡一時,各個頻道先後熱播,音像店裏也到處貼著“小燕子”和“紫薇”的海報。三十多歲的韓國人多數都能跟你神侃李小龍、周潤發和成龍。電影《黃飛鴻》的主題曲是韓國婦孺皆知的“名曲”,有人開玩笑説,其知

  名度快要趕上韓國名曲《阿裏郎》了。有幾次與韓國人喝酒喝得高興,他們便一邊哼著《黃飛鴻》主題歌,一邊比劃起“中華武術”來。更令記者想不到的是,居然還在韓國遇到過一個金庸迷。

  中國情結的歷史淵源和現實意義

  韓國人的“中國情結”既是源於兩國長久以來交往的傳統,也有其深刻的理性基礎,它反映了一種現實的需要。中國和朝鮮半島的交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從唐朝開始,雙方交往更加密切。在1664年朝鮮文字創制之前,朝鮮半島一直使用漢字。韓國的古籍都用古漢語寫成,韓國古代文學家也都能寫漢詩。今天的韓國語裏,仍然有70%左右的詞來自漢語。文化上的淵源使得韓國人對中國文化有著一種深刻的理解和共鳴,韓國人甚至可以理解到中國文化中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

  從理性的方面講,韓國人認為中國的崛起是遲早的事情。

  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一方面給韓國帶來被趕超的危機感,另一方面也讓韓國看到了一個巨大的有潛力的市場。韓國有識之士呼籲,市場狹小的韓國只有早做準備,才能從中國崛起中獲益。三星、現代等韓國大公司都在加大對華投資力度。三星經濟研究所一位中國問題專家説,現在韓國大企業都在加大對華投資。他稱在這個問題上企業沒有選擇餘地。

  韓國人的“中國情結”是兩國關係發展的內動力。加深國民之間的了解關係到中韓關係發展的後勁。中韓建交11年來,兩國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各個領域的交流合作都發展得非常迅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兩國畢竟經過了半個世紀隔絕的空白期,兩國國民之間的理解仍然有待增進和提高。正如中韓不少有識之士指出的那樣,現在中韓關係發展的重點正在從重視量的發展轉為重視質的提高。在這方面,韓國人的“中國情結”無疑將發揮積極和有益的作用。

責編:白秀穎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