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洪水處於可控狀態 水庫安全值得關注
央視國際 (2003年07月08日 19:21)
新華社北京7月8日電: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程殿龍8日説,各級政府部門的有效調度管理和治淮工程作用的充分發揮,使目前正在逐漸緩退的淮河洪水處於可控狀態。
程殿龍特別提醒説,根據天氣預報,未來幾天淮河流域還可能出現大到暴雨。因此,淮河防汛工作還不能放鬆,尤其要注意水庫安全。
7日8時到8日8時,淮河流域沒有大降雨。淮河干流洪澤湖以上主要控制站出現最高水位後,正在逐漸退水。8日8時,王家壩、正陽關和吳家渡的水位分別比今年最高水位有所下降;洪澤湖蔣壩站8時水位還在緩漲。但由於出湖流量加大,入湖流量減少,估計不會高於1991年的水位。
程殿龍認為,淮河今年洪水有四個特點:雨量大、來得猛、水位高、超額洪水大。6月下旬以來,淮河流域王家壩以上區域降雨量近300毫米,安徽阜陽關集站累計雨量達708毫米,與常年相比偏多9成至1.7倍;2日11時至3日1時,14小時內王家壩水位漲幅達0.55米;正陽關以上河段實際發生水位超過了保證水位,正陽關至蚌埠河段超過1991年最高水位,部分河段超歷史最高水位;王家壩站超保洪量3.5億立方米,潤河集超保洪量1.1億立方米,與1991年大體相當。
程殿龍用三句話描述了目前的淮河抗洪工作:幹流堤防險情少,運用行蓄洪區少,災情輕。
截至目前,淮河干流堤防沒有發生重大險情,沿淮其它堤防和行蓄洪區堤防累計出險894處,較大險情30處,分別是1991年時的五分之三和四分之一。程殿龍認為,這充分説明1991年以來的治淮工程建設發揮了巨大作用。
1991年淮河流域使用了17個行蓄洪區,而今年淮河汛期截至目前只啟用7個行蓄洪區,全部是主動行洪,行蓄洪量14億立方米,有效減輕了防洪壓力。
據初步統計,截至目前,淮河流域在這次洪水中行蓄洪區、灘地受災146萬畝、內澇3020萬畝,因災死亡5人,倒塌房屋5萬多間。這些都比1991年時大大減少。
新聞背景:淮河流域水旱災害四大特徵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複雜的地形氣候,造成淮河流域水旱災害頻繁出現,並呈現四大特徵。
一是災害發生頻率高。近530年間發生較大範圍水旱災害350次,平均三年兩次。其中,流域性洪澇災害131次、乾旱96次,分別佔總年數的25%和18%。局部地區洪澇災害和乾旱分別佔28%和25%。
二是旱澇交替、時空分佈複雜。淮北的中、東部多澇,澇和偏澇年佔65%左右;淮北的西部和淮南丘陵區多旱,旱和偏旱年佔55%以上。流域水旱災害的時空組合十分複雜,夏澇秋旱和流域東北部旱、西南澇為最常見的組合形式。近530年間,年內洪澇乾旱插花分佈或交替出現的有123年,約佔23%。
三是相對集中。洪澇主要集中在18世紀,洪澇年約佔近530年間洪澇年的27%。旱年主要集中于16世紀和20世紀,旱年約佔近530年間旱年的51%。 淮河流域降水與水旱變化有顯著的準11年週期。
四是洪澇災害多是暴雨造成的。産生暴雨的天氣系統在六七月份主要是切變和低渦,降雨歷時可持續一兩個月,且降雨範圍較大,有時可籠罩全流域,如1931年、1954年、1963年、1991年流域性大水;八九月份常因颱風影響,出現颱風暴雨,但其範圍小、歷時短、強度大,危害範圍相對較小,如1968年淮河上遊的暴雨,1974 年沂沭河暴雨,1975年洪汝河、沙潁河的特大暴雨等。
責編:陸玨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