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工程蓄水成功 韆鞦偉夢今朝成真
央視國際 (2003年06月10日 22:51)
新華網三峽工地6月10日22時電 10日22點,三峽工程壩前水位正式達到135米,提前5天實現蓄水目標。舉世矚目的三峽水庫庫容凈增100億立方米。經過千百年的夢想和期盼,中華民族在"高峽出平湖"的驕傲與自豪中,揭開了治理長江、開發長江的新篇章。
1994年正式動工興建的三峽工程到6月1日正式下閘蓄水時,庫容達23億立方米。
隨着蓄水的順利進行,10日,已有兩台機組率先進入啟動試運行階段。16日,三峽還將恢復通航。
"蓄水的成功,意味着三峽工程經受住了大自然的首次檢驗。"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總工程師張超然説, "三峽工程濃縮了中華民族一代又代人的追求與奮鬥,是中華民族治理江河,走向復興的里程碑。"
他告訴記者,"在長江上游,三峽總公司正在着手動工興建總裝機容量相當於兩個三峽工程的4個梯級水利樞紐。中國開發治理長江已進入一個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
長江發源於青藏高原唐古拉山的主峰各拉丹冬雪峰,擁有3600多條支流,幹流全長6300多千米,是中國第一大河流,其流域涉及全國18個省份,人口逾4億,超過全國總人口的1/3。
在孕育文明的同時,長江也給兩岸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從漢初至清末的2100多年間,長江平均每10年爆發一次洪災。僅上世紀30年代的兩次大洪水,就吞噬了近30萬人的生命。根治長江水患,成了一個民族千百年來的夢想。
早在19世紀末,孫中山先生就提出了"平水患、興水利"的主張,並將在三峽建壩的設想寫進了其後來的《建國方略》。但在那個積貧積弱的年代,這一偉大的構想仍然擺脫不了幻滅的命運。
建國後,三峽工程納入到了國家的議事日程。然而,國際風雲的變幻和國家財力的貧弱,使一代偉人"高峽出平湖"的宏偉暢想,最終成了全國億萬人民的一種迫切而美好的期盼。
上世紀70年代,在國家財力和科學力量不足的情況下,新中國政府調動百萬軍民,首次橫斷長江,修築了葛洲壩水電樞紐,為興建三峽工程奠定了基礎。
1992年,總投資達1800億元的三峽工程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通過人大表決的大型工程。七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以絕大多數贊成的表決結果,將這一人民的意願,轉化為國家的意志。
在歷時10年的施工實踐中,三峽建設者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科學技術難題,創造了數以百計的世界之最,揮就了新時代一個民族的"治江史詩"。
如今,這一全球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傲然屹立在中國版圖的正中心,構起一幅"高峽"與"平湖"相映成趣、和諧共處的壯美畫卷。
靜靜的平湖,依偎在無言的高山峽谷之間,仿佛展示着一個民族的光榮。(記者熊金超 石志勇)
責編:趙瑋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