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發生一起暴力衝突 三峽移民為何進展順利?
央視國際 (2003年06月10日 10:42)
新華網重慶6月10日電 年過半百的杜德武老人最後一次向父親老墳的方向拜別,那個位於重慶豐都縣九龍村的山坳即將被正在上漲的三峽蓄水淹沒。腳下名為水金灣的高地安頓著他父親搬遷過來的遺骸,高聳的墓碑俯瞰著江對岸豐都新城。
三峽水利樞紐工程2009年建成後,將使113萬多人移居,1萬多座墳塋淹沒,政府為此提供了上千萬元補償費幫助和杜德武一樣的移民搬遷祖墳。
在這項工作中,政府出錢、出力,並尊重當地居民所有風俗習慣。因為在我國農村,動遷遺骸是一件十分慎重的事情。
三峽工程耗資2000億元,其中近一半用於移民搬遷與安置。長期主管移民工作的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委員甘宇平説,從某種程度上説,我國政府對百萬移民安置工作的重視超過了三峽工程本身,“因為人民是最重要的”。
絕大部分移民都在故土上就地後靠安置,國家還出資搬遷宗教場所、古建築及搶救性發掘地下文物。外遷到其他省市的移民則可以自主選擇外遷地。
40歲的普通農婦鄭瑩芝因為對政府建議的搬遷地不滿意,兩年前曾經三度搬遷,最終選擇在湖北宜昌市(狐去瓜加虎)亭村安下了新家。這個村子因靠近碼頭且有適合種植柑橘的土地而被她一眼看中。
鄭瑩芝説:“土地、交通和教育條件是我作出選擇的主要依據,畢竟要在這裡住一輩子嘛。”
“讓每一位移民都滿意不是件容易的事,”甘宇平説。“政府希望絕大部分移民的意願都能成為現實。”他認為,為移民創造新的生産生活條件、使移民的生産生活超過原有水平,保證移民的發展權是對他們最大的尊重。
多年來我國政府在三峽庫區堅持高投入的政策,承諾移民逐步能致富。這項工作已經取得明顯成效,一批嶄新的移民新城在庫區沿岸崛起。資料顯示,三峽庫區搬遷的10年,是這一地區發展最快的10年。
重慶市農村經濟調查隊2002年對300戶農村移民的隨機調查顯示,重慶庫區農村移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339元,比全市農民人均水平高11個百分點,人均住房面積41平方米,比普通農戶寬10平方米。
十多年來,三峽庫區已累計搬遷安置移民70多萬人,至今沒有發生一起暴力衝突事件。(記者 蔡敏 李韌)
責編:陶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