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我國採取全方位措施應對三峽工程泥沙問題

央視國際 (2003年06月07日 10:58)

  新華網宜昌6月7日電 正在進行蓄水的三峽工程已開始面臨泥沙問題的嚴峻考驗。儘管研究表明這一難題可被成功解決,但中國仍保持科學審慎態度,採取全方位措施積極應對。

  中國三峽開發總公司總工程師張超然介紹説,泥沙問題是三峽工程最主要的技術問題之一,已成為中國多年來在三峽工程中投入力量和資金最大的科學研究項目。業已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表明,這一問題可以通過“蓄清排渾”的方式得到基本解決。

  “蓄清排渾”就是利用三峽水庫巨大的入庫水量,通過大壩設有的23個低高程(90米)、大尺寸(7X9米)的泄洪深孔,在來水量佔全年61%、輸沙量佔全年84%的汛期6至9月,水庫水位維持在145米時,將大量泥沙由深孔泄洪排出庫外,實現“排渾”;汛末10月,來水中含沙量降低,水庫蓄水至175米的正常蓄水位,實現“蓄清”。

  負責三峽工程設計總成的長江水利委員會總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守仁説,採用這一水庫調度運用方式,入庫來水中的絕大部分泥沙可排出庫外,保證水庫的長期有效運行;再在三峽工程建築物佈置上採取的一系列排沙、防淤工程措施,配合恰當的調度和輔助清淤,可以確保航道暢通和水電站正常運行。

  鄭守仁説,三峽水庫蓄水後,泥沙淤積對庫尾重慶等地的航道和港口作業造成的不良影響,可通過優化水庫調度、航道整治和港口改造加以防範。清水下泄沖刷中下游河道的問題,將採取河道整治等措施予以解決。兩位專家強調,儘管水利界普遍認為這一設計可基本解決三峽水庫的泥沙問題,三峽大壩下的葛洲壩水利樞紐在運行多年後也早已達到泥沙衝淤平衡。但科學研究成果需要接受大自然的檢驗,泥沙問題又十分複雜,不少問題在實際運行以前難以得出準確定量的分析。

  中國政府正建立健全監測科研體系,加強生態保護、興建上遊干支流水庫予以標本兼治,以確保長治久安。張超然介紹説,國務院三峽建設委員會在1993年即成立泥沙專家組,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研究,加強原型觀測、模型實驗,以驗證長江水利委員會的設計。三峽總公司已投資2億元委託長江水文局進行三峽水庫至2009年的泥沙衝淤狀況的監測。

  與此同時,中國已斥鉅資在長江上遊與三峽庫區加強生態建設,治理上游水土流失,從根本上減少泥沙入江入庫。已持續實施10多年的長江上游水土保持工程投資已逾20億元人民幣。最近,國家再次對規模龐大的長江天然林保護工程增加投資。最新監測表明,長江泥沙含量已呈全線下降之勢,三峽庫區的水土流失正以年均1%的速度遞減。

  根據國務院批准的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劃,在今後數十年內,長江上遊幹流及支流將建成一大批大型水庫,除幹流上的溪洛渡、向家壩水庫外,還有支流岷江紫平鋪、瀑布溝水庫、嘉陵江上亭子口、合川水庫、烏江構皮灘、彭水水庫等。這些水利工程的興建將有效減少三峽水庫的入庫泥沙量。

  雖然採取了全方位、立體化的治理措施,出現了種種利於減輕三峽泥沙問題不利影響的跡象,但三峽總公司總經理陸佑楣表示,還將遵循泥沙運動規律,密切關注泥沙衝淤監測情況。 (楊希偉 田建軍)

責編:唐峰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