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移民安居看潮起 大壩蓄水長江航道喊渴
央視國際 (2003年06月04日 07:30)
人民日報消息:
移民安居看潮起
6月3日下午,記者驅車25公里來到重慶市新田鎮譚紹村,察看長江萬州段漲水實況以及就地移民的安居情況。記者特地要求到鎮裏一戶生活水平中等或偏下的移民家看一看,鎮裏幹部説劉興培家算是村裏差的了。“喏,這就是我的舊家!”指着窗外半公里遠山坡下的一片廢墟,年過半百的劉老漢神色平靜地對記者説。
劉老漢現在和妻子住着240平方米的三層的樓房。他説,原來在江邊住的是祖上傳下來的40余平方米土房,家裏添小孩子,才蓋了40多平方米的磚木房,從沒有住過像現在這樣寬敞的房,現在娶兒媳婦的房都有了。原來承包地只有一畝二分,兩個兒子飯量大,一年要買兩三個月的高價米作口糧。托三峽工程建設的福,大兒子外遷到山東,在那裏娶了媳婦,還找到了不錯的工作。小兒子去廣東打工,收入不差,今年過春節還給家裏抱回來一個29英寸的大彩電。現在公路通了,電話裝了,自來水有了,又承包村裏的一畝多田,衣食無憂了。閒談間,窗外的陽光下,鱗波閃閃的江水已悄無聲息地漫上了舊屋廢墟的空場地。
移民安居無恙,著名的瞿塘題刻卻漸入水中。據介紹,瞿塘峽摩崖石刻從宋代流傳至今,後代有所增添,有500多平方米,水位在110—120米之間。到今天凌晨,這些題刻大都浸入水中。
素有長江“咽喉”之稱的巴陽峽已由枯水期最窄的100米增寬到千米左右。巴陽峽在萬州與雲陽的交界處,長約10公里,以彎、窄、霧多著稱,這在今天已成為歷史。有着“渝東第一場鎮”的巫山縣培石鄉舊場鎮在今天也被江水淹沒,而在奉節則由於水波不興,長江中可以順水停船了。
江水趨緩,排污更需重視。為此,重慶市政府常務會在6月2日通過了有關環保規定,在城市範圍水域內嚴禁亂拋廢物、亂倒垃圾、亂扔動物屍體等,違反者將被處以最高萬元的罰金。
三峽大壩蓄水 長江航道“喊渴”
今天,長江三峽大壩正式蓄水進入第三天,隨着長江上游來水量驟然減少,宜昌以下中游航道淺情日漸顯現。
航道部門實測水位表明,至6月3日8時,由於葛洲壩出庫下泄流量只有3500立方米/秒,僅相當於長江枯水期水位,宜昌至沙市水位持續下降,宜都、蘆家河、枝江、太平口、藕池口、窯監等淺水道全線告急。
為確保重點河段航道維護尺度,滿足三峽船閘試航船隊和營運船舶航行需要,目前長江航道局宜昌至沙市的各航道處、航道站34艘航標艇和4個清障組駐守各段水道,密切監視水情變化,適時測量調標維護航槽。長江航道局配備了5艘工程船舶投入應急疏浚。幾個淺情嚴重的水道挖泥船正在施工,加深航槽。
兵書寶劍峽神秘懸棺開啟
昨天,位於三峽兵書寶劍峽的神秘懸棺被考古人員發掘開啟,從三套懸棺中發現文物數十件,千古之謎正在破解。
兵書寶劍峽位於西陵峽口,由於上方峭壁上的石頭酷似兵書寶劍而得名,並流傳着種種傳説。後來當地人發現上面的“兵書”其實是顏色已與山石融為一體的懸棺。但由於從水面到懸棺有近70米高,發掘難度很大,懸棺一直是個謎。昨天,當三峽水位線漲至近110米時,從水面到懸棺只有4米多高的距離。秭歸縣文化旅游局及時組織考古人員進行了發掘。在這個面積不到5平方米、高不到2米的岩洞裏,發現了三套疊放在一起的懸棺。這是三峽懸棺中罕見的雙層棺,內棺中為屍骨,夾層中為陪葬品。除一小部分棺木腐爛外,大部分棺木保存良好,最大的一具懸棺長2.49米、寬0.79米。在懸棺中還發現青銅器等幾十件文物。據三峽博物館的負責人介紹,這是典型的戰國時期巴人的棺材,距今約在2300至2500年間。
葛洲壩蓄水以前,江面距懸棺約90米,懸棺到山頂還有200多米高。所以懸棺當時是怎樣放置上去的,至今仍是難解之謎。放置懸棺的岩洞今天正在淹沒中。
責編:陸玨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