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穫的喜悅滿三峽 三峽庫區沿江風貌悄然改變
央視國際 (2003年06月03日 07:22)
人民日報消息:
收穫的喜悅滿三峽
“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
6月1日,隨著三峽工程20號導流底孔徐徐關閉,奔騰萬年的長江水被攔蓄,詩人夢想中的高峽平湖,旬日之內將出現在世界東方。
連日來,記者在三峽工地看到,往日“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工程建設者、指揮者的臉上透出收穫的喜悅。潘家錚,這位頗具“詩才”的兩院院士,對採訪的記者這樣表述自己的激動:縱有李白、杜甫的詩才,蘇軾、歐陽修的文采,也不足以表達此刻的心情。
10年來,記者無數次踏訪三峽工地,見證滄海桑田的變遷。10年前長江上那座芳草萋萋、稻菽飄香的小島——中堡島已不復存在。在它的左邊,大壩已巍然挺立在萬頃波濤之中,雙線五級船閘、左岸非溢流壩、左岸廠房壩、左岸電廠、泄洪壩等建築物相繼建成,除了個別壩段外,全部澆築到設計高程185米;在它的右邊,140米高的碾壓混凝土圍堰將導流明渠圍得嚴嚴實實,三期工程的主體項目——右岸電廠等正夜以繼日地施工。以水庫蓄水為標誌,三峽工程已由單純投資建設轉向建設與收益並重的階段,開始回報社會。
三峽總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剛剛結束的三峽二期建設的主要特點是工程量大、施工強度大、施工戰線長、科技含量高、施工工藝複雜。工程混凝土澆築總量達2800萬立方米,總量和澆築強度均為世界第一,是整個建設中最富挑戰性的階段。10年來,三峽工程已完成土石方開挖14223萬立方米,佔工程總量99%以上,土石方回填3393萬立方米,佔總量78%。截至3月底,移民已累計搬遷安置72.4萬人,佔移民總數的64.3%。10年來,庫區135米蓄水線以下12個縣(區)固定資産增長了10倍,GDP、農民人均收入年增長17.7%和13.17%。車行三峽庫區,滿目青翠,生機盎然。一座座現代化新城拔地而起,一條條高速公路在延伸。
2002年11月6日導流明渠截流後,三期碾壓混凝土圍堰施工成為今年三峽工程實現蓄水、通航、發電三大目標的關鍵。負責施工的葛洲壩集團克服工期短、施工強度大等困難,從去年12月6日開倉澆築以來,連創小時施工強度、班産、日産、月産和圍堰日上升高度等五項世界紀錄,僅用110天時間,完成110萬立方米混凝土澆築,提前55天完成圍堰澆築任務,成為世界水電建設史上的奇跡。
三期碾壓混凝土圍堰的提前完工,使全長550米的“第一缺口”順利封堵,為轉入三期施工創造了條件;23個泄洪深孔、69扇閘門調試完畢;高近百米的臨時船閘改建排沙閘等項目如期完工;到5月18日,2、5、3、6號水輪機組的巨大轉子相繼吊裝就位,4台70萬千瓦機組全部進入總裝和調試;雙線五級船閘有水調試全部完成……工程建設完全按照計劃,向前順利推進。
“千年大計,國運所繫”,三峽建設者深感責任重於泰山。他們在實踐中逐步探索出以項目法人負責制為中心的招標承包制、工程監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的運行機制,從而實現有效控制工程質量、進度和造價的目標。國務院于1999年6月專門成立了質量檢查專家組,專家組每年兩次深入工地開展質量檢查,對存在的質量問題提出整改意見,並對工程質量作出評價。中國長江開發總公司總經理陸佑楣滿懷信心地對記者説:“三峽工程質量完全可以讓全國人民放心。”
三峽模樣悄悄變
6月2日是正式蓄水的第二天,三峽庫區的沿江風貌在江水慢慢上漲中,悄然地改變著模樣。
17時,記者來到萬州港客運碼頭看水勢,岸邊也有不少人在圍觀。港務站的同志説,今天水漲得慢了一些,但也比昨天下午漲了3米多。放眼看去,江面又增寬了不少,南門口的江面寬度在2500米左右,江水流速不會超過0.5米/秒。船工説,從未見長江水這麼老實過。在巫山縣的“小三峽”中,琵琶洲、仙蕉林等10余個景點正漸入水中,昔日咆哮翻滾、落差高達8米的“銀窩灘”已威風不再,也成為水中之物。據當地航務所同志介紹,長江回水已經越過小三峽中的龍門峽,挺進到離長江河口20多公里處的巴霧峽中段。
長江回水到奉節縣的白帝城下,已成浩蕩之勢,如千軍萬馬似地圍了上來。據觀察,這裡的水位已超110米,江水最終要將白帝城圍成一個孤島。
正在巫山舊城廢墟上觀水的王其文自6月1日上午9點多開始,每天用手機向在廣東的父親報告水情。他的父親和家人及20多位移民聚在一起,守在電視機旁看直播……王其文是當地大昌鎮移民,去年7月,父親和兩個兄弟外遷到了廣東,他留在巫山做生意,兩地的日子都過得不錯。
為確保三峽蓄水時水環境安全,重慶市環保部門啟動了應急方案。目前,正強化重點污染源的監督管理,由各區縣組織打撈隊,全力清理水面漂浮物。(龔達發 范偉國)
責編:高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