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庫區二期移民階段考古發掘工作結束
央視國際 (2003年06月01日 14:51)
新華社重慶6月1日電 三峽庫區二期移民階段地下文物考古發掘工作結束,出土了大量的文物,獲取了寶貴的科學研究資料,同時為三四期移民階段文物保護工作的實施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能夠滿足三峽工程6月1日蓄水的要求。
1996年,在國家文物局的領導下,全國30余家專業科研單位及大專院校開展了三峽庫區文物調查和保護規劃制訂工作。2000年6月,國務院三峽建設委員會正式審批將1087處文物列入保護規劃,其中重慶庫區納入規劃保護的文物項目752處。
自1977年以來,國家投入三峽庫區文物保護資金近3.39億元,取得了一批階段性成果,在很多方面填補了三峽地區歷史文化研究的空白,初步建立了庫區史前文化發展序列。來自全國70余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業考古工作者約3000多人次深入三峽庫區,參加地下文物保護工作,獲得了大量的珍貴文物和標本、資料,並進行了妥善保管。
據不完全統計,通過1997年以來的發掘,已出土了珍貴文物4000余件,一般文物3萬餘件以及大量的文物標本、科學資料。幾年來考古發掘單位提交了大量的科學發掘記錄和資料,包括開工報告、中期報告、完工報告、發掘報告、監理報告、發掘原始記錄資料,以及光盤、軟盤、錄像帶、照片、底片、反轉片等。
三峽庫區已出土珍貴文物6000余件,一般文物6萬餘件以及大量的文物標本和科學資料,在我國南北方舊石器文化研究、長江流域江漢平原、三峽以西至四川盆地的東西兩大新石器時代文化系統研究、古代巴人歷史文化研究以及中原文化、楚文化和巴文化的發展融合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考古學家提出了“楠木園文化”“玉溪文化”“哨棚嘴文化”“老關廟文化”等考古學文化命名,豐富了對三峽地區歷史文化的認識,並基本構建起重慶庫區史前文化的發展序列。專家説,三峽庫區大規模的地下文物搶救保護工作對於進一步認識長江流域在中華文明起源發展中的作用有著重要意義。(黃豁 王松濤 黎昌政)
責編: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