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及專家在線:批判陋習 標本兼治
“治標”還要“治本”
請問專家們怎麼看現在各地在抗擊非典中,對隨地吐痰採取重罰的措施,有人稱之為“亂世用重典”,你們認為這樣“治標”能“治本”嗎?【貓咪mm】
當前這些措施,當然只能夠“治標”而不能夠“治本”。要真正能夠“治本”的話,還需要從我們民族的心理結構進行改造,採取各種辦法來使我們的民族每一個人變得更加文明,能夠自覺的遵守公共場合中的行為準則。【謝立中教授】
兩位專家:其實您所列的國人之陋習,“地球人早都知道了”。可是多年來,人人我行我素。二位有何良策?【勝捷7301】
利用非典這個契機,這就是一個“策”。另外,習慣問題不影響到我們的聲譽和利益,確實很難改,改起來也要很長的時間,所以也不指望一個非典就把什麼陋習都改完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黃平研究員】
我出一“抗非”用的招:把治所謂國人陋習與各大小官員的政績挂鉤,凡治陋習不力者與“抗非”不力者同罪。你看效果怎麼樣!【勝捷7301】
現在有些地方已經把環境治理、市容市貌作為衡量當地工作的一個指標。國家也把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作為一個戰略,利用這次非典挑戰我們大家如果再能從保護環境、遵守公德等角度進一步改善我們的習慣,怎麼不可能呢?【黃平研究員】
請問教授,你們認為改變這些陋習需要多長時間?【咩咩羊!】
西方人改變這些陋習花了300年時間,但我們不能等這麼久,30年我們都嫌長了,當然是越快越好!【謝立中教授】
那能談談具體用什麼辦法解決這些陋習呢?西方用了300年,他們用的什麼方法?那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方法能更快,更有效的解決這些問題呢?【咩咩羊!】
西方人並沒有有組織有計劃的去改變這些陋習,他們的行為習慣是在漫長的社會變遷過程當中逐漸轉變的,在這個過程當中教育、公共輿論、道德規範的轉變都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在西方現代化的過程當中新興的中産階級為了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而自覺地去模倣貴族階層的那些行為習慣。然後,又進一步把這些行為習慣擴散到社會的各個階層,從而使得整個社會各個成員的行為心理都發生了變化,由過去那種比較粗俗的行為模式普通變得更加紳士化了。在我們中國社會結構當中有沒有可能出現這麼一個階層,它即是現代文明規範的代表,同時又具有足夠的聲望,能夠讓全社會人都能夠自覺模倣他們的行為。對於我們這個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設來説是一個很關鍵的因素。【謝立中教授】
請問專家,改變陋習是否像人們所説的需要學習“西歐模式”。用高物質文明帶動高精神文明,同時宗教等精神概念起着軟性監督和約束作用?或是學習“新加坡模式”嚴格法制、強制約束,帶動文明自覺性,同時儒教道德觀能起到軟性監督和約束作用嗎?【上海的葉子】
不需要。當然了,各個文明之間,互相取長補短,但是中國本身就有很好的禮儀道德傳統。現在需要在新時代怎麼發揚光大。【黃平研究員】
請問專家: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對國人大到道德操守,小到生活習慣的衝擊,勝過幾十年的灌輸教化。“向陋習宣戰,是否意味着向社會文明宣戰”?【大佛哥1】
陋習豈能稱為“文明”。【貓咪mm】
僅僅是向過去即便下來的不符合公德的那一面宣戰,而不是向整個中華文明宣戰。中國歷來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樣的東西恰好要發揚光大。【黃平研究員】
非典警示我們,一定要克服不良陋習,把良好的文明社會風氣和生活習慣保持下去,把“吐痰大國”的帽子丟掉。因此,我以為,除了加大對吐痰者的罰款外,在媒體上,對不文明行為公開曝光。同時,在評選文明城市時,要檢查公共設施的“硬體”建設。如在人口密集處增加垃圾桶和痰盂,在交通工具上增加垃圾袋等。把“硬體”抓好了,這種人為關懷所起的作用會更有效,更深遠。在評選文明城市時,要把“不隨地吐痰”,由“軟體”變為“硬體”。除了廣大群眾要自學遵守社會文明道德外,還要要求各級領導將這個“硬體”也抓好。【金達欣】
軟體當然比硬體重要得多,但也難得多,習俗本身就是軟的東西,所以改變也需要軟體建設。【黃平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