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疫情兩周內能控制嗎 為何死率高於廣東?
央視國際 (2003年05月07日 08:12)
北京晨報消息:日前,北京市衛生局副局長梁萬年、北京市佑安醫院副院長郭雁賓就市民關注的非典話題,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要用科學態度看非典。
關於疫情數字關鍵要看“新確診”數字
5月4日10時至5月5日10時,北京新增非典型肺炎臨床診斷病例98例,其中58例為疑似病例轉為臨床診斷病例,40例為新發病例,治愈出院3例,死亡3例。對此,身為流行病學專家的梁萬年副局長有他自己的看法:“每天報告的確診數字,一方面是指當日新收治確診的病人,還有一個就是過去被判斷是疑似,今天確診了的患者,兩個加在一起就構成當日收治確診的數字。所以今天的98例,從表面上看比昨天高,但是數字中最有價值的數字是當日新收治、新確診的病人——5月4日10時至5月5日10時由疑似轉為確診的是58例,新增病人是40例。40例新確診是可喜的現象,説明我們已經把很多傳染源管理起來了,這對控制疾病的傳播擴散有很好的效果。”
醫護人員感染比例為何高?
醫護人員在此次SARS流行中感染比例高的問題一直為人關注。梁萬年對此也進行了闡述:“感染和發病不是一個概念,一般的潛伏期是在2至7天,最多的可以達到20多天,醫護人員現在發病率高,並不表明感染率高。一開始,由於人們對這個疾病的傳染情況了解得並不是很清楚,醫護人員抱著滿腔的熱情,一切為病人,在救治病人的時候沒有很好地自我保護。一開始,疾病在北京出現,或者進入流行的時候,醫護人員在一定程度上還不太注意,後來我們對這個病搞清楚了,不論是從政府,還是從醫療系統管理層,對醫護人員的保護都提到重要的議事日程。現在醫護人員的患病數在呈下降的趨勢。第二個問題,我個人的看法,老百姓對‘非典’的基礎性知識都清楚了,但是現在我們需要的是老百姓從更高的政策層面上對政府的行為、政府的一些做法應該進一步了解和認識,比如説什麼叫做SARS,最初症狀是什麼,這些知識老百姓都了解了,但是老百姓更多關注的是政府如何做,為什麼要這樣做,醫院搶救病人是什麼樣的過程,病人在醫院裏會是什麼樣的狀況等等。表面上來看,老百姓既想了解,但是又沒有渠道了解的這些事情,應該通過媒體向老百姓宣傳。這樣達成一種諒解,達成一種理解。理解了,從政府一方,從醫務系統一方,從公眾一方,三方就會緊密協作,這種緊密的協作在抗擊‘非典’中,在當前來説我認為是非常重要的。”
什麼時候疫情數字降下來?
預測是最難的。梁萬年副局長以中肯的態度表示:“如果市民是我的上帝,讓我來回答這個問題,那我就是從醫學、流行病學的角度,做一個大膽的估計,如果現在沒有其他額外因素的進入,如果市委、市政府所採取的一系列的措施大家能夠切實地落實下去,我想這種狀況不會持續多久,七天到十天就會呈現下降的趨勢。另外,兩個禮拜不可能降到最低點,因為這個疾病要下降,後面的尾巴要拖很長時間。所以,我們要樹立長期鬥爭的準備。如果真的像我估計的那樣下降,要有一個前提,就是全體市民,也可以説全國人民要共同努力。”
關於兩個“率”病死率和死亡率有哪些異同
梁萬年對病死率的問題進行了闡述。“病死率這個詞實際上是一個反映疾病研究程度的指標,它的分母是患這個病的人,分子是因為這個病死亡的人,如果按這個計算,北京到現在為止,病死率大概在5%左右。但是,這個指標是在反復變化的,因為每天的死亡人數不一樣,分母、分子都在變化。從現在來看,北京的SARS病死率似乎比廣州、香港地區要高一些,但是從長期來看,到底怎麼樣,還很難説。隨著病情的延長,醫護人員對這個病的認識越來越到位,我們的診治手段越來越完善,再加上這個疾病在傳播過程中老百姓的防護意識越來越強,我個人判斷,病死率會逐漸有所控制。”
另外還要解釋的一個概念是死亡率。梁萬年説:“死亡率的分母是確診人群,分子是因患SARS而死亡的人,這個比例在北京也好,廣州也好,概率是比較小的。第二個方面,迄今為止,我們確診的SARS病例死亡數,很難説就是因為SARS而導致死亡的。因為我們做分析,60%至70%以上的患者是60歲以上的老人,有的人一到醫院就死亡了,最後確診是SARS,但是我們很難確認這個人就是死亡于SARS。判斷人死亡原因一個是直接死亡,一個間接死亡,所以我們還要判斷哪些人是直接由於SARS而導致死亡的,哪些是有其他的疾病,而間接由於SARS導致其死亡。”
為什麼北京病死率高於廣東?
有的觀眾問,據鐘南山先生介紹,廣東的病死率為3.6%,而北京是5.5%,為什麼會有這樣差 距?梁萬年認為:“如果要比較,首先要有一個比較的平臺,有可比性,同時患的‘非典’,這是可比的。而北京正處在高峰的平臺期,剛一上來,我們的準備、各方面的經驗可能都不是太足,病死率高是必然的,到我們治療方案進一步完善的時候,這些病人就會得到比較充足、有效的治療。這個時候的病死率如果按照科學推斷,按照一般的推理,應該有所下降,綜合加在一起,不一定就是5.5%的問題。”
病死率各醫院為何不一樣?
郭雁賓認為:出現這樣的不一樣可以理解。第一,要看病人病情的輕重,要比較病死率,必須比較病人病情的輕重。第二,各個醫院確實條件不太一樣,因為這是呼吸道的傳染病,但是,主要的致病器官是在肺,而且有一些重的病人發展到ARDS,這是屬於呼吸科的疾病,但是又是傳染病,在搶救的過程中需要傳染病科的醫生,需要呼吸科的醫生,需要ICU的醫生共同協作才能夠降低病死率,更好地治療病人。另外,還需要很多的儀器設備。我們已經組織了醫療專家小組,組織呼吸科的專家,ICU的專家和傳染病專家,共同防治新發現的傳染病,相信經過這樣的努力,大部分病人還是能痊癒的,而且病死率會逐步下降的。
加深認識死亡個案情況多
郭雁賓是佑安醫院的副院長,這些天來一直奮戰在抗擊“非典”的第一線。她對SARS死亡的個案了解較多。“死亡的病人有幾種情況,一種情況是歲數比較大,第二種就是合併其他的病,比如有90多歲的心臟病患者,有患糖尿病的病人,還有長時期做放療化療的。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就診延誤了,因為SARS是新發現的傳染病,剛開始有這個病的時候,有一些病人不知道自己得了這病,所以就診得比較晚,來的時候已經是第六天、第七天,有的已經是第十天了,我們最初有一些病人就是這樣的。所以SARS與一些傳染病相比,病死率並不是最高的,如果是得了狂犬病,病死率就是100%,但是SARS病經過及時治療,做到早期診斷、早期隔離、早期治療、早期消毒等等,大部分病人還是可以治愈的。”
具體分析年輕病人死亡原因
郭雁賓對死於“非典”的年輕人的情況進行了分析:“首先這是一個新發現的傳染病,無論是中國還是國外,對這病,從不認識到逐漸認識,但現在還沒有完全認識,這是第一點。第二點,這個病是非常急的傳染病,國外叫急性嚴重呼吸綜合徵,而且是傳染性的非典型肺炎,這是區別於過去的細菌性肺炎的。疾病進展非常快,本來冠狀病毒感染是很輕的,但是這次致病的是冠狀病毒的變種。所以,有一些病人感染病毒很厲害,有一家三口都死亡的情況,有些人雖然很年輕,但是免疫功能弱,並不是青年人就沒有死亡的。
關於疫情變化發燒仍是重要診斷標準
在直播進行中,有觀眾打來電話,問:“衛生部新頒布的‘非典’診斷標準中發燒已不再為第一標準,普通人應該怎麼判斷呢?”對此,郭雁賓解釋説,發熱目前仍然作為非典的一個診斷標準。她舉例説:“我們有一個護士長,出現這種情況時,最初是劇烈的頭疼,因為他是醫護人員,警覺性比較高,做一個片子,但是也沒有看到,後來做CT,肺部有小的陰影,最後出現發熱。發熱目前還是非常重要的診斷標準,但是隨著傳染病流行的時間越來越長,可能會有一些病人不太典型,甚至按傳染病的規律可能會有一些隱性案例的病人。另外,老百姓也不必緊張。大部分病人是發熱在38℃以上,有的病人比較輕,體溫是低於38℃的。”
北京疫情兩周內會控制住嗎?
對於觀眾的這一問題,梁萬年表示,從科學上講,這是一個很難作出的預測。“對這個病來説,沒有可以借鑒的經驗。這項工作確實有很多專家,比如北京聯合工作小組、清華、北大的專家也來參與這項工作,這項預測從總體上來看,不同的專家預測的方法不一樣,很難取得一致。我作為流行病學專家,我現在不是站在衛生局副局長的角度,我記得我在上一次新聞發佈會上就談到,現在北京市整個疫情狀況可以説是處在高峰的平緩期,上升的勢頭已經得到較有效的遏制,這個病上升的動力顯得不足,這個病下降的趨勢已經出現端倪,我個人是這樣分析的。因為根據廣州和香港的經驗,疾病的高峰期是在16至20天,我們北京從4月20日進入高峰期,今年是5月5日,也應該結束高峰期了。如果按照這種趨勢發展,再加上市委市政府已經採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來控制這種疾病,我相信、也期望在將來的一週或十天,這個疾病下降的趨勢將會更加明顯地顯示出來。”
關於疫情分析最新發現SARS病毒怕熱
世界衛生組織專家稱“非典”病毒在人體的排泄物中可以存活4天,在0℃條件下無限期存活。而且4月8日我們看見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研究處非典型肺炎病毒在無生命體上可以存活多達24小時。
郭雁賓副院長説,病毒對外界環境都是有一定的抵抗力,一般的病毒對冷的生存環境抵抗力比較強,而對高溫環境抵抗力比較差,從剛才報道的最新消息看,也是符合這個規律。
很多病毒像肝炎病毒,在低溫冰箱裏可以存活好幾十年,也給我們科研提供了方便。至於剛才這個問題,是不是因為病毒在外界還能夠存活,我們更要小心,甚至把用過的報紙都擱在冰箱裏冷凍,我認為這是沒有必要的。“非典”是呼吸道傳染病,主要還是近距離密切接觸,通過空氣飛沫傳播。
患者分佈有無職業特徵?
從北京的現有的資源來看,不考慮人員的基數水平,大概顯示的是,我們的醫務人員、幹部發病的幾率比較高。同時還有一些跡象,學生等密切接觸和工作學習的群體,在一開始發病的幾率比較高,但是,由於採取緊急措施,現在學生的構成比例在大幅度下降。我們每天都在做分析,為什麼高,為什麼低?對高的人群怎麼辦?這是政府要考慮的,要重點加強管理的。
病人出院後還有傳染性嗎?
梁萬年説:“如果我作為普通市民的身份,我可以説,在絕大部分的情況下,像恢復性的病人,再傳染他人的可能性是極小的。但是,以科學家的身份來説,到現在為止,還沒有科學證據證明,恢復性的病人就完全沒有傳染性。如果我作為一個政府官員,再加上一個流行病學和管理學家的雙重角色,再談我個人意見,我認為這些人的傳染性是極小的。我不太清楚這樣回答是不是滿足了市民的需求。我可以告訴大家的是,這類病人即使存在傳染性,傳染力已經很小,何況現在沒有證據表明哪一個病人是被恢復性的病人傳染的。”
責編:白秀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