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焦點訪談:無畏的一線“抗非”戰士(多圖)

央視國際 (2003年04月23日 20:22)


  CCTV.com消息(焦點訪談):危難時刻見真情。當非典疫情襲來的時候,廣大醫護人員立即奔赴抗擊非典的第一線。在這場不同尋常的戰役中,有的醫護人員病倒了,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但是,白衣戰士中沒有人退縮。在與病魔鬥爭的崗位上,他們日復一日地堅守著崗位,並對最終能夠戰勝非典充滿了信心。今天的節目中,您將要看到的就是這些無畏的白衣天使工作生活的真實故事。

  4月17日,北京佑安醫院舉行了一個特別的歡送儀式,歡送又一位痊癒的非典型性肺炎患者出院。走出病房摘下防護口罩,這位患者才第一次見到了日夜看護自己,挽救了自己生命的醫護人員的面容。這位叫小石的患者三周前高燒入院,如今,已經完全治愈的小石在自己的主治醫生金榮華大夫的陪伴下,健康地走出了佑安醫院。

  "小石從發病到出院總共是23天,也就是經過21天的治療,他就康復出院了。"金榮華大夫介紹説。

  雖然不斷有治愈的患者出院,但金大夫和他的同事們和非典的鬥爭還在繼續。由於非典疫情的特殊性,金大夫和同事們工作的性質和工作量和以往相比都有了很大的不同。

  金榮華:危重病人他們的大小便都在床上,這個過程當中,他們要對病人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去幫助他們,同時要對這些分泌物和排泄物進行處理。所以有時候熬下來是十四、五個小時,出來還不覺得,但有時候可能一口飯也沒吃上。

  記者:那麼這樣的事情是不是在你們這一階段當中,已經習以為常了?

  金榮華:這個應該是屢見不鮮的事情,習以為常的事情,只要病人的病情需要,我們醫務工作者都是會衝在第一線的。這就是我們休息的場所。

  記者:現在這裡面一共住了多少醫生?

  金榮華:應該是住了七八十位吧。

  由於工作需要,右安醫院的很多醫護人員已經有一個月沒有回家了。他們平時跟家裏聯絡只能通過電話報一個平安,"跟母親父親通話的時間縮短,因為説得過多的時候,他們會掉眼淚的。"

  雖然面對這巨大的工作壓力,但來自患者的感激和社會各界的支持給了金大夫和同事們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金榮華:昨天晚上我去查房的時候,見到一位病人,他就説了一句很中肯的話,他説金主任,以前自己沒有得病,人家説醫生是高尚的好象不是那麼深刻,只有這一次我得病了,我經歷了這麼一場,我耳聞目睹發生在我身邊的事情以後,我才覺得你們是最偉大的人,你們在哪個時代都是最可愛的人,他還不是説新時代的問題。哎呀,真的我也非常感動。

  記者:那這二十多天的時間裏面,看到自己的同事,可能今天還挺好的,明天就倒下了,這個時候自己有沒有一種恐懼的心理?

  金榮華:我覺得從我到現在來講,我的心態我覺得自始至終還是比較好的,包括今天早上我們加拿大的朋友打過電話來,還説到這件事情的時候,我還是跟他表明這個態度,我説我真是這樣的,從開始到現在我還真是無畏。説著説著,他也就掉眼淚了。因為他覺得,我們醫務工作者在這個時候,還居然有這麼一種不怕的念頭,那麼他非常感動。還有來自另外一方面,讓我們的恐懼一下就消失的,還有來自社會各界對我們的關心。你比如説昨天,人民衛生出版社的杜賢副主編以及他們黨小組的成員,他們挨個給我打來電話,對我進行問候,對我們醫院的整個工作人員進行問候,向我們整個戰鬥在一線的工作人員致敬。還有讓通過我們,轉達對病人的問候。來自社會各個方面的這些鼓勵,對我們恐懼的消除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採訪結束時,金大夫又要經過嚴密消毒走入病房了。臨別前,他給記者看了一張右安醫院自願報名參加非典治療的醫護人員的名單。這張長長的名單上的名字我們是陌生的,但他們無私、無畏的精神我們卻並不陌生。在凡是有疫情發生的地方,都有著千千萬萬像金大夫這樣的醫護人員行動起來奔赴一線,冒著危險和病人朝夕相處全力救治,監控有患病症狀的人群,值班接聽防疫應急電話,向群眾宣傳預防知識。醫務工者臨危不懼,用勇氣和科學治療鍛造了白衣天使的可敬形象,增強了人們與非典鬥爭的信心。

  記者:到了醫院感覺跟我們想象中的不一樣,我們以為醫生護士都應該戴著口罩,全副武裝的?

  李興旺:我們有這樣的,待會在病房裏看到的就這樣的,下班還是正常下班的樣子。這是我的病房,你們在這"武裝"一下,這上面乾淨的,把這個東西可以放在這上面,攝象機可以放在這上面,然後穿一件隔離衣。

  李大夫是北京地壇醫院傳染科主任。他的無畏和自信一開始就給跟隨他進入病區的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李大夫告訴記者,他的自信是由於採取了嚴格的防護措施。

  李興旺:我們裏面有工作人員。他再給他從裏面給他拿過去。

  記者:為什麼呢?

  李興旺:因為我們這個窗戶是專門傳染病醫院的設置,這個玻璃打開之後,那邊還有一扇窗戶,這樣空氣不交流,這樣保護我們這個環境是乾淨的。

  你看現在裏面的工作人員,他們戴著眼罩,還戴一層口罩,雙層口罩,戴著鞋套,因為咱們鞋是乾淨的鞋,要穿著走向社會的,所以要套個鞋套。他們在裏面工作完出來之後,就在這個地方把他們穿的隔離衣包括戴的口罩、眼罩,都仍在這個地方,全部都脫掉,然後出來我們還要派專人,這些衣服都是紙的一次性的,拿消毒液再消消毒。

  長期在病房出來之後,他們做一個消毒,我們要求鼻腔,兩個鼻孔用消毒液消毒,每天都要做這樣的消毒,下班的時候。

  僅僅十幾分鐘後,厚厚的醫用專業口罩就讓記者感到有些喘不過氣來。而這裡的醫護人員每天都要戴著它工作十幾個小時。長時間地佩帶口罩,醫護人員的臉上被勒出了深深的印跡。

  記者:您現在每天還回家?

  醫護人員:不回家,怕傳染給家裏人或者社會上,所以我們就在這。

  記者:二十多天就沒出這個醫院大門?

  醫護人員:沒有。我們沒出去,因為我們下班也比較晚了,有時候下班到宿舍都九點了,那和家裏人通過電話聯絡,也就是這樣打電話聯絡。

  記者:家裏一般都説點什麼?

  醫護人員:多保重自己,別惦記家裏也就是這些。

  記者:您在這想孩子嗎?

  醫護人員:肯定想,那還用説嗎!

  記者:如果孩子想見你怎麼辦?

  醫護人員:拒絕!一直沒有見,全都是打電話。

  李興旺:我看到我們一些大夫護士自己坐在那裏可能就流淚了,這個情況我是看到過,我也不好多説什麼,但是我能體會到他的心情。他不是想自己可能會感染害怕,他可能是想著家裏人,他覺得有點對不起他們。我看了我也不好受,所以我覺得確實不容易。

  醫護人員的無私奉獻感動了患者、感動了全社會。地壇醫院一位非典患者在醫院的病曆紙上寫下了這樣一段話:在我寫這封信的時候,我不知道護士長又是第幾個36小時戰鬥在第一線了。我無法認清她的容貌、判斷她的年齡,但我感覺到她的力量,她的指揮若定,讓我們每一個呼叫都能得到快速、親切、準確的反饋,我們的任何需要都能在第一時間滿足。是什麼支撐著她們贏弱的身體,是職業精神,是愛心,是責任心!

  這位患者説出了非典病人內心的真實感受,而除了愛心和責任心,李大夫和他的同事們還充滿了依靠科學,戰勝病魔的信心。

  "不管從傳染病規律來講也好,或者從整個現在醫療水平來講,這個病我覺得把它控制住是沒有問題的。"李興旺最後自信地説。

  精心的護理和科學的救治使得醫院裏的絕大多數非典患者在逐步康復。採訪中,一位病情好轉,食量漸增的非典患者隔著病房的玻璃窗向記者打出了象徵勝利的手勢。

  面對考驗,我們醫護人員的身上所反映出的無條件的博愛,忘我的奉獻和崇高的職業道德都不由讓人肅然起敬。白衣戰士的非凡努力不僅挽救了眾多患者的生命,也為全社會樹立了無私奉獻的榜樣,增添了精神的力量。非典患者的陸續康復和疫情的初步控制,預示著抗擊非典戰役的最終勝利一定會到來。

責編:陸玨如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