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短兵相接66晝夜:軍事醫科院科研攻關紀實

央視國際 (2003年04月23日 10:51)

  解放軍報消息:疾風知勁草,艱險識英雄。軍事醫學科學院的科研工作者在“非典 ”疫情威脅廣大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夜以繼日,奮力攻關,取得防治非典型肺炎的重大科技成果。他們的模範行動是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實踐我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生動體現。

  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十分關心高度重視我國一些地區發生的非典型肺炎疫情。中央和軍委領導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有關部門和地區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加強病情監控,做好救治工作,儘快查找病因,防止疫情蔓延。全軍醫學科技工作者要牢記使命,發揚愛國奉獻、勇攀高峰、為民造福的精神,為戰勝“非典”疫情、保護人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作出應有的貢獻。   

  從2月15日進駐實驗室展開“非典”防治攻關,到4月21日,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的科技人員已經與“非典”短兵相接了66個日日夜夜。從尋找致病“元兇”,到研究出快速診斷技術,他們為戰勝疫情、保護人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聞“疫”而動 主動請纓查“元兇”

  2003年新春佳節剛過,一種人類從沒有見過的疫病——“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在廣東部分地區悄然肆虐。消息一經傳出,立即揪住了軍事醫學科學院領導和專家們的心。

  疫情就是命令!作為長期奮戰在微生物流行病研究第一線的科技工作者,他們深知:人民的安危重於泰山。強烈的使命意識,促使他們主動請纓,承擔起破解“非典”之謎的任務。

  查找“非典”的致病“元兇”,必須首先獲得病變組織樣本。2月12日,經總後有關部門批准,他們迅速派出流行病學專家曹務春、病毒學專家祝慶余前往廣東疫區採樣。為了獲取“非典”組織樣本,兩位專家不辭辛勞,千里奔波,兩天多時間便將樣本成功採回。

  就在派人南下採樣的同時,一項重大科研攻關計劃在該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迅速部署:成立“非典”攻關領導小組和專家組,統一協調科研力量和資源;以設在該所的全軍微檢中心為核心,成立了包括病毒、細菌、流行病、電鏡、病理等多個研究室參加的科研攻關集體,確定從細菌、病毒、血清學檢測、形態學和分子生物學等方面展開研究,分別由祝慶余、秦鄂德、端青、楊瑞馥、曹務春、王翠娥等專家領軍挂帥。

  短兵相接 初識“廬山”真面目

  2月15日,經過緊張的前期準備,參加攻關的科研人員攜帶“非典”標本進入研究所的生物安全三級負壓實驗室,攻堅戰正式打響。

  2月21日,血清學研究首先報告發現“非典”病原體。科研人員通過抗體查找抗原,從4份樣品中發現有一份呈陽性反應,顯示衣原體可能是“非典”元兇。但要真正確認“元兇”,還需通過相關細胞學、分子生物學研究和動物實驗進一步查證。

  此時,其他小組正在通過細胞培養和小鼠感染的方法查找致病“元兇”。血清學研究的突破,促使大家進一步加快了研究進程。專家們通過對感染小鼠的系列實驗,最終確定了病原體。

  2月26日,研究人員把分離出的病原體放在高倍電子顯微鏡下觀察,發現了病毒顆粒,並拍下了清晰的照片。經過反復分析實驗結果,專家們認為“非典”的病原體可能是冠狀病毒。“元兇”的面目日漸清晰。

  冠狀病毒始現于1968年,因外形形態有日冕狀和皇冠狀的突起而得名,其主要危害是引起人的上呼吸道感染、哮喘及支氣管炎和急性腸胃炎,歷史上從未造成像“非典”流行這種嚴重後果。“元兇”到底是不是冠狀病毒?

  為求科學準確,他們請出已經退休的著名病毒學專家陳德慧研究員。當她看到用電子顯微鏡拍攝到的病毒圖片時,當即予以確認。此後,專家們又通過對病毒核酸序列的測定,將獲得的這一病毒與動物冠狀病毒的核酸序列進行對比,得到進一步驗證。顯然,各種研究結果完全證實“非典”病原體就是一種新的冠狀病毒。

  4月9日,這一重大發現得到了國家衛生部權威專家的確認,“非典”的真面目被徹底揭開。

  馬不停蹄 乘勝追擊查毒源

  就在專家們日夜加緊攻關的同時,“非典”的肆虐範圍也在不斷蔓延。對防治“非典”工作,軍委江主席和其他領導同志始終高度關注,作出了許多重要決策和指示。

  面對黨和國家的重托,軍事醫科院的領導和專家們倍感責任重大,大家心裏只有一個念頭,就是加快攻關進程,早日降服病魔。

  確定“非典”的致病“元兇”,只説明已經發現“敵人”,而要真正消滅它,就必須進一步弄清“敵人”來自何處,尋找剋敵招法。就在確定冠狀病毒的當天,該院召集科研人員進行再動員,要求大家馬不停蹄,乘勝追擊,迅速把主攻目標轉向新型冠狀病毒的全基因測序。

  專家們已沒日沒夜地忙乎了近兩個月,還沒來得及好好喘口氣,又全力以赴投入到新的戰役中。他們堅信,只要完成這一冠狀病毒的全基因測序,就能夠通過與豬、羊、牛、雞等動物所有的冠狀病毒基因序列的比較,追蹤到這種新型冠狀病毒的來源,並找到阻斷這一來源的藥物和手段。

  強強攜手 完成全基因測序

  為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新型冠狀病毒的測序工作,軍事醫科院領導決定與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展開闔作。

  4月9日18時,從動議到簽字,一小時內雙方就達成了這一重大科技合作協議,並擬定了測序計劃,進行了工作分工。

  當晚23時,軍事醫科院的專家備齊了所有病毒資料,24時送達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在這裡,軍地專家密切協作,連續拼搏兩個通宵,僅用36個小時便完成了4個新型冠狀病毒株的全基因測序。測序結果顯示,新型冠狀病毒的基因長度約為3萬個鹼基,與加拿大、美國報告的序列基本一致。這一成就,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4株新型冠狀病毒全基因測序的國家。

  專家們認為:新型冠狀病毒基因序列的測定,為尋找冠狀病毒來源,研製“ 非典”診斷試劑、疫苗和預防治療藥物奠定了堅實基礎。

  再獲突破 快速檢測術問世

  在分離“非典”病毒和進行基因測序的同時,醫科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的科研人員,也在加緊研究“非典”的幾種快速檢測技術。

  4月16日,專家們首先研製出“免疫熒光法”快速診斷技術。這種技術是利用分離到的新型冠狀病毒對人的血清進行抗體檢測,準確率達95%以上,兩小時內可以出檢測結果。

  此前,我國對“非典”的診斷一直靠臨床指徵來判定是否染病。由於沒有實驗檢測技術,對早期發現“非典”病人、準確診斷“非典”患者、及時檢測疑似病人,帶來了相當大的困難。他們研製出的“免疫熒光法”快速診斷技術,對早發現、早治療“非典”病人意義十分重大。

  在此基礎上,廣大科技工作者不斷創新,一種更快捷、更簡便、更準確的“ 非典”疾病檢測診斷方法的研究又有了新的進展,可望很快投入使用。

  4月21日,是這個研究所與“非典”短兵相接的第66天,當記者走進該所時,所到之處都是一個個加緊攻關的身影。這裡的廣大科技工作者,正在以飽滿的熱情和頑強的毅力,與“非典”這個惡魔展開殊死搏鬥。許多科研人員表示,要牢記使命,奮力拼搏,“非典”疫魔一天不根除,攻關一刻不停止。(劉義強 吳志軍 劉興安)

  →防治非典專題

責編:高楠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