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應黨的號召 向鄭培民學習“永做人民公僕”
央視國際 (2003年04月02日 11:04)
新華社北京4月2日電 最近,胡錦濤總書記作出重要批示,號召全黨同志特別是領導幹部向鄭培民同志學習。各地學習鄭培民同志的活動,正在迅速興起一個新的熱潮。學習鄭培民,應當向他學什麼?對於各級領導幹部來説,首先是要學習他永做人民公僕的高尚情懷。鄭培民同志忠誠實踐黨的宗旨,永葆公僕本色,為我們樹立了“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的光輝榜樣,不愧為新時期領導幹部的優秀代表。
我們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絡群眾,黨執政後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在長期執政和實行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的歷史條件下,黨群關係面臨著嚴峻的考驗。現實情況表明,越是面臨這種考驗,越是要求各級領導幹部牢記“兩個務必”,永葆人民公僕的政治本色。能否做到這一點,是一個關係黨的事業興衰成敗的根本性課題,也是對每一個黨員領導幹部最現實的考驗。鄭培民同志在二十多年的領導工作中,始終把“做官先做人,萬事民為先”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以其親民、愛民、為民的公僕形象,贏得了廣大群眾的衷心讚譽。“永做人民公僕”,就是他在日記裏鄭重寫下的誓言。他的模範行為和崇高品德,值得各級領導幹部認真學習。
學習鄭培民,永做人民公僕,首先必須擺正同人民群眾的位置。領導幹部與人民群眾,究竟誰是主人,誰是“僕人”?如何認識和回答這個問題,是一個根本的立場問題。各級領導幹部雖然都身居領導崗位,手中握有大大小小的權力,但是絕不同於封建官吏或資産階級政客。我們手中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只能用於為人民辦事。如果這個問題認識不清楚,角色就要發生錯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無從談起。鄭培民同志不論是擔任市、州委書記還是當了省級領導,始終堅持領導就是服務的原則,信奉“老百姓比天還大”,把人民當作自己的父母。他身為高級幹部,卻始終保持與普通群眾的平等關係,被老百姓稱為“好朋友”、“好兄長”。這與一些幹部高高在上,脫離群眾,以“老闆”、“父母官”自居,甚至在群眾面前擺架子、耍威風的所作所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出現這種差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子在於是不是真正樹立起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各級領導幹部一定要將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與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相統一,堅持黨的領導與堅持人民主人地位相統一,堅持對上級負責與對人民負責相統一,永遠把自己放在人民公僕的位置上,甘心情願、老老實實地履行人民公僕的職責。
學習鄭培民,永做人民公僕,就必須不斷增進與人民群眾的感情。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問題,説到底是感情問題。情通則理達。感情問題解決了,才能端正對群眾的態度,才能始終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真心誠意為人民謀利益。鄭培民在多年的領導工作中,儘管崗位多次變動,職務越來越高,但他心貼群眾越來越緊。不論走到哪,都要深入到群眾中去體察民情,了解民意,與群眾真心交朋友,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在他身邊,有生活貧困的朋友,有身體殘疾的朋友,有孤寡老人朋友。朋友有難,他食不甘味,寢不安席。他總是千方百計把黨的溫暖送到千家萬戶,因而得到了廣大群眾的衷心擁戴。現在,有些領導幹部與群眾的關係越來越疏遠,首先是對群眾的感情越來越淡薄。個別幹部對老百姓的疾苦麻木不仁,對困難群眾避之唯恐不及。這種對群眾沒有感情的領導幹部,決不是好幹部。領導幹部要不斷增進同人民群眾的感情,就必須像鄭培民那樣,放下架子,經常深入到基層群眾特別是生産生活上存在這樣那樣困難的群眾中去,關心他們的生活,體察他們的疾苦,傾聽他們的呼聲;就要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辦群眾所需,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始終把群眾的呼聲當作第一信號,把群眾的需要當作第一選擇,把群眾的滿意當作第一標準。
學習鄭培民,永做人民公僕,就必須把獻身黨和人民的事業作為人生的最高追求。只有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貢獻給黨和人民的事業,在為黨和人民建功立業的奮鬥中實現自身的追求,人的生命才是最有價值的。在鄭培民同志的一生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是他理想的起點、信念的支點、事業的軸心。正是有了共産黨人這種理想信念所提供的強大動力,他才甘當公僕,自覺奉獻,不僅無怨無悔,而且感到無尚光榮。他以實際行動證明,入黨就意味著奉獻,而不是索取;當幹部就意味著服務,而不是享受。我們學習鄭培民,就要像他那樣把人生的目標定位於為人民服務,堅決摒棄那種僅僅為自己、為家庭而活著的狹隘思想,摒棄那種把陞官發財作為人生目標的錯誤取向。人的一生不過幾十年時間,真正能夠為黨和人民幹點事的時間很有限。每個領導幹部都要明白這個道理,自覺地為民盡職、為黨分憂,真正把永做人民公僕作為人生的最高境界。
一百多年前,共産主義運動的先驅們創建巴黎公社的時候,就懷著政府公務人員都是人民公僕的美好憧憬。中國共産黨執政以後,這一憧憬變成了現實。在我們進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公僕精神必將在各級領導幹部中不斷得到發揚光大。(新華社特約評論員 仲祖文)
責編:任今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