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兩會備忘之一]機構改革 乘風破浪正當時
央視國際 (2003年03月19日 16:06)
CCTV.com消息(記者于冰報道):
◆ 前 奏
新中國成立五十多年來,大大小小的機構改革和調整共進行了近二十次,1998年中國對政府機構進行的大“手術”當屬前所未有——國務院組成部門由四十個減少到二十九個,人員精簡近一半。但儘管這次改革影響深遠,仍屬過渡性質。
近五年來,國情、世情不斷變化,特別是入世後,現行行政管理體制中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和缺陷越來越突出,新的政府機構早已在醞釀之中,機構改革的神秘面紗雖然尚未掀起,考察兩會前的官方消息,已可見端倪:
改革的基調——中共十六大報告提出,要“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和決策、執行、監督相協調的要求,繼續推進政府機構改革。”
改革的目標——年初,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溫家寶表示,要通過行政體制改革和機構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建設行為規範、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政府。
改革的內容——兩會尚未開,媒體的報道已紛紛出籠:人們預測國務院部委將縮減;有的則援引專家分析指出,與上一次以“撤”為主不同,此次改革將以“合併同類項”為基本內容。
◆ 出 臺
3月6日上午,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王忠禹終於掀起了機構改革的蓋頭。本次機改主要包括七大舉措:
--設立國務院國有資産監督管理委員會,以深化國有資産管理體制改革;
--將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改組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以完善宏觀調控體系;
--設立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以健全金融監管體制;
--組建商務部,以繼續推進流通管理體制改革;
--組建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將國家安全生産監督管理局升格為國務院直屬機構,以加強食品安全和安全生産監管體制建設;
--將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更名為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以加強人口發展戰略研究;
--撤銷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
改革後,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組成部門包括二十八個:
外交部、國防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教育部、科學技術部、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公安部、國家安全部、監察部、民政部、司法部、財政部、人事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國土資源部、建設部、鐵道部、交通部、信息産業部、水利部、農業部、商務部、文化部、衛生部、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
3月10日,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三次會議經表決,通過了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
◆ 透 析
◎ 國資委:千呼萬喚始出來
“國資體制改革的歷程中,從來沒有這樣一個強勢機構,把管資産和管人、管事全部結合起來。”中央企業工委的一位官員如是説。
回溯:國資委成立前,作為中共中央派出機構,1998年7月成立的中央大企業工委(1999年更名為中央企業工委),其職責通俗地説,主要是對180多家國有大型企業的負責人實行任免,即“管人”。 而管資産、管事這兩個權力,分別由財政部、國家經貿委等部門掌控。如果按照出資人的三大權能———資産收益、重大決策、選擇管理者來細分,則有多達9個部門在負責。
這種分割行使出資人的權利,使得國有資産運營效率非常低下。此外,加入世貿組織與建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要求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和出資人的職能分開,要求企業産權主體明確。
解讀:一個強勢的國資委在千呼萬喚後終於出現。它既不是行政部門,也不是事業單位,而是首次出現的所謂“國務院直屬正部級特設機構”。它將依法對企業的國有資産進行監管,依法履行出資人職責,但不得直接干預企業的生産經營活動。
評説:“國企改革這次是真的抓到點子上了。”不管是政府官員、專家學者還是國企管理者,在談到十六大之後國資管理體制的變革,特別是此次國資委的成立時,都不約而同地向記者表達了這一觀點。
吳敬璉:國資委的成立首先解決了“五龍治水”的問題
黃鎮東:國資委“不是婆婆加老闆”
◎ 銀監會:萬里長征第一步
北京成方街33號,吸引著人們關注的目光。“兩會”之後,銀監會將很快開始正式運行。 剛完成“三定”方案上報工作的中國銀監會,眼下正在這裡緊鑼密鼓地進行著內部梳理工作。
回溯:設立銀監會從提議到提上議事日程,歷經兩年,一路曲折。
2001年3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成立了“金融改革與金融安全課題組”。提出了成立專門的銀行監管部門的觀點。2002年初,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召開前夕,課題組報告公佈,分拆央行業務的聲音開始出現。
2002年1月28日,中國金融業官方機關報《金融時報》署名評論員文章《發揮中央銀行的監管優勢》,駁斥“央行分拆説”、“銀行監管局説”以及“銀監會説”。
此後似乎一切復歸平靜。但在2002年8月後,人民銀行原有的銀行一司、銀行二司、非銀司、合作管理司、銀行管理司等負責銀行監管的部門遷入另外地點。臨近歲末,消息稱將成立單獨的銀行監管委員會,與保監會、證監會並列存在。
“兩會”召開。3月6日,根據國務院提請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將設立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3月10日,關於組建銀監會的方案被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
解讀:銀監會成立之後,將對商業銀行實施監管職能,但央行依然是商業銀行最後的貸款人,同時,央行對商業銀行仍擁有檢查權。因此,央行和銀監會之間能否建立一個穩定的溝通協調機制,成為眾商業銀行的焦點。
評説:有人士評論,銀監會的成立能讓央行放下一隻手上的職權,集中精力在貨幣政策上,同時也能減少政策偏向銀行的可能性。但是,成立銀監會是否意味著中央銀行獨立性問題已經得到解決?
中華工商時報:銀監會與人民銀行各司其職 大一統時代結束
南方週末:銀監會只是第一步 金融改革三個問題繞不開
◎ 商務部:打破間隔通內外
一位研究貿易多年的專家説,本次商務部的成立不僅順應了國際潮流,而且符合國內經濟發展需要。
回溯: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決定在華北人民政府工商部和中央商務處的基礎上,成立中央貿易部,中央貿易部下設國外貿易司主管全國的對外貿易工作。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第17次會議決定,撤消中央貿易部,成立對外貿易部和商業部。
改革開放後的1982年,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2次會議決定,國家進出口管理委員會、對外貿易部、對外經濟聯絡部、外國投資管理委員會合併,成立對外經濟貿易部,簡稱經貿部。
1993年,對外經濟貿易部更名為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今天的副總理吳儀出任當時的第一任外經貿部部長。
2003年3月10日,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撤消外經貿部和國家經貿委,組建商務部。
解讀:目前經濟條件下,國內經濟領域內外貿差別越來越小,開始互相融合。如“正宗”的外貿企業華潤在從事正宗的內貿———零售流通;中國糧油進出口總公司做中糧廣場,同為外貿重點企業的中國土畜進出口總公司與萬客隆合資做零售;而辦中國友誼商店的是內貿部境外投資公司;傳統內貿企業天客隆則到俄羅斯等國家開境外分店……
評説:商務部的組建,標誌著被長期割裂的國內貿易和對外貿易將加快統一的步伐,越來越多的企業將擁有自營進出口權。這一改革受到參會代表和委員們的高度評價。
劉冰:組建商務部絕對是利好
谷永江:外經貿部的牌子沒有了,但職能還在
◆ 遠 望
身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之一的羅幹曾經説:“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在建立過程中,按完善的市場經濟的要求改革政府機構,實現一步到位是難以做到的。”但是作為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的首次機構調整,我們依然有理由相信和期待,這裡將是建設政治文明、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的新起點。
責編:辛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