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把全面小康的賬算得更細更實
央視國際 (2003年03月12日 11:34)
經濟日報消息:作為黨的十六大後第一次換屆的兩會,如何在本世紀頭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一新的奮鬥目標,成了本次兩會的集中話題。給記者的印像是,代表委員對全國和本地的“小康賬”算得越來越細、越來越紮實。
一
有一筆賬,人們已經算得很清楚:要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有一個最重要的量化指標,國內生産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這就意味著,在頭20年中,我國經濟將保持7%以上的高速增長。在這個總體框架下,代表委員結合各地區實際情況,對新目標作了細化。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王樂泉代表説,為了和全國同步建設小康社會,新疆到2020年力爭實現國內生産總值翻兩番半,國民經濟增長速度力爭保持年增長9%以上。
甘肅省委書記宋照肅代表談到,甘肅必須實施追趕戰略,營造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建設環境和幹事創業的環境。
天津市政協副主席周紹熹委員告訴記者,天津制定了“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即到2003年,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主要經濟指標;到2006年或2007年,實現經濟總量、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比2000年翻一番;到2010年,人均GDP達到6000多美元。
江蘇省省長梁保華代表説,江蘇提出加快富民強省步伐:國內生産總值年均增長10%左右,以2000年為基數,到2007年,實現經濟總量翻一番,達到17400億元,力爭人均GDP翻一番,超過23000元。
二
在對新目標進行具體設計時,很多代表委員指出,在今後的經濟發展中,既要重經濟發展速度,更要重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在為全面建設小康或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設計指標體系時,不能單純停留在人均GDP等少量指標上。
國家計委主任曾培炎在向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報告時指出,今年宏觀調控的主要預期目標之一是“新增就業崗位800萬個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4.5%”。“國家發展計劃中明確提出新增就業指標,這還是第一次,標誌著政府工作的一大轉變,從以往追求經濟增長率為主,轉向經濟增長和就業兩者並重。”中國社科院資源技術經濟研究室主任張國初委員説。
葉維禎委員説,除了通過宏觀政策的調整增加就業機會,還應把實現就業和再就業的成果作為評價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政績的主要指標之一。對此,人大代表李宗柏表示:“這次人大會後,各地政府都會把‘新增就業’指標寫入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會有相應政策措施出臺。”
三
我國宏觀調控目標由1997年的8大主要目標調整為現在的4個基本目標,這意味著我國宏觀調控目標體系的定位將更加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
張國初委員分析指出,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這4個基本目標主要集中在效率、穩定和公平三個問題上,是第一層次的目標。張國初委員説,這一指標是經濟增長質量的重要體現。全國實現基本普及9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人口地區覆蓋率,已由1997年的65%提高到2002年的91%,但還不夠,應該達到100%。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理事長、原深圳市委書記厲有為總結説,應儘快建立科學的指標體系,這不僅將加速推動我國的城鎮化和現代化,也可使一些城市在現代化過程中減少盲目性,有效地分配和利用資源。 (李爭平 徐立京 許躍芝)
責編:趙瑋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