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朝美可來北京對話 中國的態度成為關注焦點

央視國際 (2003年01月20日 10:10)


美國助理國務卿凱利在北京與記者進行了短暫的會面。(美聯社圖片)

  環球時報消息:中國的態度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

  1月15日,繼美國總統布什前一天表示美國有意與朝鮮進行對話之後,朝中社援引朝鮮外務省發言人的談話指出,美國政府提出的準備同朝鮮對話並可能提供援助來換取朝鮮放棄核目標的許諾是“空中餡餅”,華盛頓正在上演一齣“欺騙性的戲劇”,以誤導國際社會。朝鮮《勞動新聞》發表聲明説,朝鮮的忍耐是有限度的。白宮對朝鮮的這些評論表示遺憾。稍顯緩和的朝鮮半島核風波又變得緊張起來。與此同時,和朝鮮有著傳統友好關係的中國,則以一種積極的態度參與到平息風波的行動中。

  1月14日,在外交部例行的新聞發佈會上,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章啟月説,中方希望美、朝雙方儘快恢復對話,因為對話是最為有效的解決問題的途徑。她説:“如果有關方面願意在北京進行對話的話,中方沒有任何困難。”當天,《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世界各大媒體紛紛報道了中國的這一表態。在上一次,也就是1月9日的例行新聞發佈會上,外交部發言人在回答“中方在朝鮮核問題上具體做了些什麼”時,還只是説,“中國與包括朝鮮在內的有關方面都保持著頻繁的接觸和磋商。外交活動是多方面的,有些可以是‘靜悄悄’進行的”。從“靜悄悄”的外交活動,到明確表示可作為對話地點,中國的態度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

  各國特使頻繁來北京

  1月14日,美國助理國務卿凱利開始訪問中國,就朝鮮核問題與中國政府進行磋商。美國駐華使館有關官員前一天告訴記者,由於凱利此次來訪所涉及的問題比較敏感,美方不舉行專門的記者會,凱利只會在15日和記者們見一面。

  15日早上8時整,凱利出現在他下榻的中國大飯店大堂,但所謂的和記者見面,只是凱利在走出飯店時經過大堂,和記者們禮貌地打了個招呼,總共不過兩三分鐘時間。據悉,當天上午,凱利與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李肇星舉行了會談。

  其實,凱利並非第一個為朝鮮核問題來華的特使,在他之前,韓國特使、外交通商部長官助理李泰植和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的特使、前加拿大石油公司董事長莫裏斯斯特朗已分別在1月2日、8日來過北京。1月9日,法國外長德維爾潘訪華。如果考慮到這兩天朝鮮局勢愈發嚴峻的背景,再考慮到法國正擔任著1月份聯合國安理會輪值主席及八國集團輪值主席,德維爾潘來訪的意義遠非平日的外交訪問可比。

  凱利剛走,俄羅斯總統特使、俄外交部副部長洛修科夫又于16日啟程離開莫斯科前往北京,然後再從北京赴平壤。種種跡象表明,在北京,圍繞朝鮮核問題的斡旋有越來越密集的趨勢。

  外國媒體認為,“中國在朝鮮核問題上具備潛在的影響力”

  朝鮮半島地處東北亞,美、中、俄、日、韓等國的利益在這裡交織,多年來形勢複雜。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的楊保筠教授認為,外界之所以在解決此次朝核問題上,格外關注中國的態度,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國是亞洲地區重要的大國,又和朝鮮保持著傳統的友好關係。

  中朝兩國自古就是友好鄰邦,兩國隔鴨綠江、圖們江相鄰,邊界線長約1300公里。兩國間交通便利,細心的人可能會在列車時刻表上看到,北京始發的K28次列車的終點站是平壤/丹東,這趟列車每週有四次會挂上兩三節終點為平壤的國際車廂。

  雖然朝鮮對外還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但是在中國邊境地區就可以一窺朝鮮風貌。在鴨綠江上乘遊船向對岸望去,就能看到朝鮮新義州的郊區,帶望遠鏡的遊客甚至能看得清對岸行人的身影。

  抗美援朝戰爭已經過去了半個世紀,但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人民心目中仍有很深的印象。很多上了年紀的朝鮮人都有過與中國人民志願軍一起戰鬥和生活的經歷,因而能説一口比較流利的漢語。

  1949年10月6日兩國建交,朝鮮成為同新中國最早建交的國家之一。長期以來,兩國保持著傳統友好合作關係,兩國黨和國家領導人經常往來。朝鮮前領導人金日成生前曾經數十次訪問中國,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等老一代中國領導人也先後多次訪問朝鮮。1990年以來,江澤民、李鵬、楊尚昆、胡錦濤、遲浩田、羅乾等國家領導人曾相繼訪問朝鮮。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日2000年5月和2001年1月兩次訪華,都受到了隆重接待。江澤民主席于2001年9月進行回訪時,平壤幾十萬市民載歌載舞歡迎,走到哪都是鮮花的海洋。

  中國一直十分重視與朝鮮的友好關係。1994年以來,為幫助朝鮮克服因嚴重自然災害等原因而發生的困難,中國一直向朝鮮無償提供糧食、焦炭、原油、化肥等援助物資。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對朝鮮的援助是最多的。多年來中國一直是朝鮮的主要貿易夥伴。2001年中朝貿易額達7.39億美元,佔朝鮮對外貿易額的1/4。

  正是基於中朝之間長期的密切往來,國外媒體在對中國可能在解決朝鮮核問題中所演角色進行猜測和評論時,普遍認為,“中國在朝鮮核問題上具備潛在的影響力”。

  中國朝鮮(半島)史研究會秘書長李敦球先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對此做了深入的分析,他説,1993年朝鮮半島核問題爆發時,中國堅決主張要通過有關方面的對話和協商來解決朝鮮核問題,同年6月,美國政府最終同意了在紐約與朝鮮舉行副外長級會談。此後,經過艱苦的談判,美朝雙方于1994年10月21日最終簽署了《核框架協議》。中國的這一主張能夠産生積極影響的原因之一,就在於中國與朝鮮有著長期的友好關係。事隔10年,在朝鮮核問題再次爆發的時候,國際社會自然會對中國的作用寄予特殊的關切。但李先生也強調,朝鮮在處理國際關係和國際問題上強調獨立自主。因此,中國對朝鮮的影響力也會根據時機、國際環境和問題性質而有所不同。

  在朝鮮宣佈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當天,記者走進朝鮮使館

  1月10日,也就是在朝鮮宣佈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當天下午,記者走進了朝鮮駐華使館。

  朝鮮使館在北京使館林立的三里屯、日壇公園一帶顯得較為孤立,距離最近的羅馬尼亞使館也有300米左右的距離。朝鮮使館的主辦公樓是一棟四層高的淡黃色大樓,一進去是一個寬敞的大廳,中間一溜紅色的地毯一直鋪到上樓的臺階上,兩側的墻上挂了一紅一綠兩個標語牌,分別寫著金日成和金正日兩位朝鮮領導人的語錄。使館官員向記者介紹説,周恩來總理當年親自為朝鮮使館選址,並出席了開館儀式。使館佔地60多畝,是北京僅次於俄羅斯使館的第二大使館。

  據一位在朝鮮使館居住過的朝鮮友人介紹,朝鮮駐華使館在朝鮮的駐外使館中地位很重要,幾乎所有從朝鮮國內前往亞洲各地去的朝鮮人士,都會先從平壤到北京,再從北京飛往各地,回來時也會途經北京,他們一般都住在朝鮮使館內。這也是為什麼朝鮮駐華使館只有70多人,卻有100多套住房的原因。

  朝鮮使館的工作人員也住在使館裏面,辦公區後面就是居住區,這種條件比起很多其他國家在華的外交人員要優越得多——至少不用到外交公寓找房子。朝鮮在華的兩家新聞機構朝中社、《勞動新聞》報社的記者也在使館裏工作和居住。

  朝鮮核問題在世界上掀起了軒然大波,但這天在朝鮮駐華使館內,卻是一如既往的平靜。記者和使館官員的交談也多是圍繞中朝之間的傳統友誼展開的。朝鮮使館官員説,朝中兩國的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傳統友誼,朝鮮人民與中國人民一樣珍惜兩國之間的友誼。兩國的友誼一直在發展。當記者問到當前的核問題時,使館官員則輕輕帶過。記者又問使館近期是否會舉行新聞發佈會,他回答説“必要時會開的”。

  就在記者要離開朝鮮使館的時候,和記者相熟的一位工作人員送記者出門時笑著問記者,“看到我們的聲明了嗎?”記者告訴他已經在網上看到了,他又説:“我們越來越硬了”。口氣依然很輕鬆。正在這時,記者突然看到一輛車牌號為183001的外交用車急速開到使館的辦公樓前,兩位身材高大的某國外交官快步走了進去。

  在拜訪過朝鮮使館後的第二天上午,記者接到使館通知:當天下午4時,朝鮮駐北京大使館要舉行記者招待會。記者3點半到朝鮮使館門口時,看到這裡已排出了幾十人長的隊伍。這是朝鮮今年以來第二次在北京使館就朝鮮核問題舉行記者招待會,這麼短時間頻繁地召開記者會,對朝鮮駐華使館而言,是很少見的。看著在使館門口越聚越多、“全副武裝”的世界各大新聞機構的同行們,記者真切地意識到,這座樸素的大樓,正處在高度聚光燈的照射下。(張勉 李穎)

責編:楊潔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
相關新聞

  • 朝鮮核問題18日最新動態 (2003/01/19/ 21:43)
  • 盧武鉉:美國曾考慮武力解決朝鮮核武危機 (2003/01/19/ 09:22)
  • 美國稱沒有考慮過進攻朝鮮(2003/01/19/ 09:50)
  • 韓國當選總統認為朝鮮將放棄核武器開發計劃 (2003/01/19/ 07:48)
  • 綜述:朝鮮核問題應該通過對話解決(2003/01/18/ 17:26)
  • 《中國報道》:國際社會積極應對朝鮮核問題 (2003/01/13/ 11:49)
  • 中國希望美朝能就朝核問題儘快恢復對話(2003/01/14/ 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