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公司狀告人事局:把人才市場還給民間
央視國際 (2002年12月03日 10:20)
《中國青年報》消息:重慶市萬州區一家人力資源公司因舉辦人力資源洽談會遭到政府人事部門多次干預,最後將區人事局告上法庭的詳細原因。
該公司好大的膽!因為,它吃的是人力資源仲介服務的飯,而政府人事機構管著人力資源公司。如今,雖説政府人事部門的社會地位已大不如從前,但人家好歹仍然是“準組織部”——至少人事部門的某些工作人員這麼認為。
不過,該公司還真有狀告區人事局的底氣。原告手裏拿著同屬一級政府部門同意其按時“辦會”的“紅頭文件”。勞動部門與人事部門為政府下轄的同門“兄弟”,官司打起來,誰怕誰呀?表面上看,這是一宗民告官的訟爭,背後卻多少反映出同門“兄弟”之間的利益紛爭。
現在,勞動力已基本呈自由流動,人才也進入了市場。可是,無論是改革快的還是改革慢的,各地的勞動力市場和人才市場離真正意義上的市場還相距甚遠。人們不難發現,許多地方的上述兩個市場,幾乎都是政府部門出面舉辦的,或者擁有政府部門的“股份”。照理,勞動部門與人事部門管好各自的市場———經營好自個兒的“自留地”,彼此之間倒也相安無事。
麻煩偏偏出在一個“利”字上。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人們其實已經很難機械地、按計劃經濟時期的標準簡單劃分人才(幹部)與勞動力(工人)的界線。譬如説,在市場化程度較高的江浙一帶,普通大學生在許多企業裏就是個一般的勞動力,放到西部的企業,情況可能完全不同。人們的觀念已經更新,為體現社會進步和節約管理成本計,人才管理原本也該同步納入勞動力管理的範圍之內。憑什麼呢?關鍵的理由在於,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才與一般勞動力的差別只體現在薪酬的高低上,而不該體現于身份的不同上。現在,我們仍然不同程度地堅持著人才與勞動力之間存在身份差異的老套,自然會設置不同的政府部門對同一類人實施不同的管理。而且,在市場化改革的名義下,兩個政府部門都兼任著“裁判”與“運動員”,都在想辦法維持行政管理之外的本不該得到的既得利益,都防著別人侵佔自家的利益領地。如此情勢,不出現部門利益紛爭,那才叫怪事!
經驗告訴我們,當某一領域或實體組織內,因改革不足而導致困惑不斷、矛盾激化,並遭致社會輿論頻頻關注時,也是該領域即將接受改革洗禮的信號。
事兒還真是那樣。上月底,人事部部長張學忠就公開表態:“市場的事讓市場去管,人才市場要實現政事分開,通過競爭才能進一步發展完善。”可以肯定,張部長的表態是政府人事部門退出人才市場、下決心管好人才市場的一個信號。
緩解社會的就業壓力,是落實十六大精神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政府落實“三個代表”的重要內容。要想有效緩解就業壓力,勞動力(人才)市場的作用絕對不可失缺。可要建立真正意義上的勞動就業市場,政府部門就首先得把辦此類市場的主體還給民間。
責編:千尋